乡村大食堂,一日三餐免费,一周七天不重样,让老人尽享“舌尖上的幸福”

乡村大食堂,一日三餐免费,一周七天不重样,让老人尽享“舌尖上的幸福”"/

这段话描述了一个非常温馨和人性化的乡村服务项目,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关怀和便利。这里可以解读出几个关键点:
1. "免费提供餐食 (一天三顿免费吃):" 这体现了对老年人经济上的支持和减轻他们负担的善意。免费意味着无论老人的经济状况如何,都能享受到这份关怀。 2. "菜品丰富多样 (一周七天不重样):" 这表明食堂不仅提供基本温饱,更注重营养均衡和口味多样性,让老人吃得开心、吃得健康,避免单调乏味。 3. "乡村大食堂 (乡村大食堂):" 这个名称点明了服务的地点和形式,通常这类食堂设在乡村社区,方便居住在当地的老年人,尤其是那些子女不在身边或行动不便的老人。 4. "核心目标 - 舌尖幸福 (享受“舌尖幸福”):" 这将提供餐食提升到了情感和精神关怀的层面。“舌尖幸福”意味着通过美食带来快乐、满足感和归属感,是对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一种提升。
"总结来说,这个“乡村大食堂”项目通过提供免费、多样化、可及的餐食服务,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部分乡村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社会的关爱,让老人们在晚年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是对“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理念的具体实践。"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赞和推广的社区服务模式。

相关内容:

来源:【新黄河】

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视频加载中...

7月份,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庞道口村开起了“乡村大食堂”,如今已成为村里老人最牵挂的地方。大食堂对该村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放,提供早中晚餐。在这里老人不仅能够吃上一餐热饭,饭后还可以一起唱歌、拉呱、休闲娱乐。

“一天三顿在这里吃,比自己在家做饭方便!”74岁的老人房世英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吃饭。“乡村大食堂”的饭菜有荤有素,营养搭配,一周七天不重样。

“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吃饭”

上午10点30分,庞道口村的“乡村大食堂”门口就有不少老人在排队,等待今天的饭菜出锅。经过一个月的筹备,6月28日,庞道口村的“乡村大食堂”正式营业,每天一日三餐村中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来到这里用餐。对此,庞道口村党支部书记冯松松解释,村里本来规定8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为了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福利,他与村两委成员通过入户走访,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确认村中65岁以上老人可以拿着积分前来就餐,一餐一分,第一个月的积分村里免费提供,此后需要通过参加村里的义务劳动换取。

“每餐保证有菜有肉,还有馒头米饭,今天是冬瓜豆腐炖肉,每天换着花样给老人做饭。”在厨房忙活的刘金荣忙着将刚做好的饭菜出锅。每天她都按照老人的喜好来定制菜单,担心有些老人牙口不好,有些老人消化不好,于是冬瓜炖得软烂,豆角切成小块,想方设法为老人提供可口的饭菜。

“每天起来就想着今天吃什么,一日三餐全管了,好!”73岁的庞玉德说,前几天孩子给他送去了几包酵母粉,他自己也吃不了,就拿来送给了大食堂,“这里有空调,还有邻居,一起吃饭能聊聊天,比在家做饭合适多了。”

11点30分,食堂大门开启,老人们自觉有序排队进入食堂,他们拿着自己自备的餐具打饭,然后入座,秩序井井有条,“来食堂吃饭我特别幸福!”李红兰笑着告诉记者,“在家就对付几口,来这里吃饭不光吃得好吃得饱,也不用收拾桌子,直接走了,省心。”

吃完饭可以“听音乐”锻炼身体

中午12点多,老人们大部分用餐完毕,这时,78岁的冯付坤站了起来,走到食堂中间站定,开始清唱歌曲,不少老人看到他唱歌,放下了碗筷认真听着,还有的跟着一起唱。据介绍,吃完饭唱歌是老人们自发组织的“节目”,每天不定时会有老人唱一首或者两首歌,有的老人则会在饭后约着邻居们一起遛弯,去健身器械旁锻炼身体。

“如果用餐完了留下帮食堂干活,或者主动报名来食堂做饭,都可以获得奖励积分,我们第一个月是免费发积分,以后的话65岁以上老人就要拿积分来吃饭了,积分获取很简单,只要你帮村里干活,服务,或者做了公益岗的工作,都可以获得积分,”冯松松告诉记者,村里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有240人,65岁到80岁之前的老人有120人,每天来食堂吃饭的大约有百余人,每次吃饭他都会进行直播,直播的目前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到庞道口村,同时也会让远在外地的孩子看看自己的父母。

今年74岁的刘太生是一名独居老人,患有脑梗疾病,孩子远在外地,不定期会回家看望他,平时打电话联系,通过大食堂的直播平台孩子可以看到刘太生,“每次直播他们都看,有一次我直播没照到刘太生,他孩子还不愿意,说一定要照一下,看到了才放心。”冯松松说。

记者在大食堂的墙上看到,这里还贴着老人们用餐统计表以及紧急联系人的电话,还有老人们过生日的月份,每到老人们生日的时候,会选择这个月的一天买一个大蛋糕给老人一起过生日。

幸福的晚年

说起“乡村大食堂”,正在吃饭的老人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好。“虽然自己在家也能做饭,可我一个人没有意思,来到这里,人多了热闹,吃饭也有胃口。”村中老人感叹。

通过聊天记者得知,“乡村大食堂”产生的费用全部是村集体承担,还有一些爱心人士的捐助。而食堂的服务员都是村里招募的志愿者,他们没有报酬,来食堂干活可以换取积分,“饭做得好吃,服务得也周到,我们开心。”老人们说。

在大食堂的墙上,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捐赠的人员信息以及捐赠的物品,记者看到有人捐款有人捐物,有的企业捐赠了大米和面粉,有的老人则把自己家里不用的勺子、刷锅的物件也带了来。

“食堂每个月的开销是3万元左右,前期是村集体拿出了一部分资金,后来又不少人献爱心,捐钱捐物,我们表示感谢,这些物资我们都会用在老人身上,”冯松松说,目前食堂有20名志愿者,有的是村里的妇女,有的则是残疾人,他们分成了管理班子、后勤组和宣传组,负责采购运营,做饭打扫卫生等等。

“在这里能照顾我们自己村里的长辈,为他们服务我是自愿的,家里还有生病的病人,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挺好的。”大食堂志愿者刘金荣说,她每天早上8点便来到“乡村大食堂”,端菜、盛饭、擦桌子,等老人就餐结束,她再将碗筷洗刷好以后,再回家休息。

“我们也会计划增加一些新的花样,让老人吃饱的同时吃得更加健康,营养。以后还计划增加一些节目,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他们远在外地的孩子放心,老人村里生活舒心。”冯松松说。

摄影:李焜染 摄像:孟天宇 剪辑:孟天宇 出镜:孟天宇 编辑:刘雨 校对:高新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8-06 09:43
收藏
1
上一篇:铁路运输知多少(二),揭秘装卸线的多样分类 下一篇:南通意外走红!评论区梗图大战VS现实速度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