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住旅馆,查房严格,无证明店家不敢接待,与现代便利程度有何差异?

古代住旅馆,查房严格,无证明店家不敢接待,与现代便利程度有何差异?"/

您说得非常有道理。古代的旅馆(客栈、客店)在许多方面确实不如现代的酒店方便,尤其是在入住管理和安全保障方面,“查房”等环节尤其严格。
以下是一些具体原因和情况:
1. "安全是首要考量:" "社会治安:" 古代社会整体治安水平可能不如现代,尤其是在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地区。店家需要确保住客不是盗匪、逃犯或其他危险人物,以保护自身和客人的安全。 "身份核实:" 防止身份不明或可疑人员入住是店家必须承担的责任。没有身份证明,店家很难判断住客的背景和意图。
2. "“查房”制度:" "频繁检查:" 古代客栈的“查房”可能不像现代酒店那样严格,但通常也会在住客离开时,甚至有时在夜间进行巡查,确认住客是否都已安歇,是否有异常情况。 "入住时的盘查:" 在客人入住时,店家也可能会询问一些基本信息,观察其言行举止。对于长途跋涉、风尘仆仆的旅人,店家会格外留意。 "防止盗窃:" 严格的入住管理也有助于防止住客之间或住客与店家之间的盗窃行为。
3. "缺乏现代身份证明:" "证明形式:" 现

相关内容:

古代旅馆也有查房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再有几天就是国庆假期的,想必大家都很期待,不少网友已准备出行计划了。

以前的号中说过古代旅游的事情。这篇文章,再来说说。

(古代大酒店,现代再现)

中国的旅馆业,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除了国营宾馆外,城市旅馆、家庭旅馆都出现了。当时城里的“谒舍”,就是一种城市旅馆,这种城市旅馆数量很多,分布广泛,多供做小生意的普通下层人入住,《汉书·食货志》中谓“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就是这意思。

而国营普通旅馆称为“传舍”,服务稍好,专用于接待公差人士,

到魏晋时期,中国的旅馆业被进一步提倡,旅客外出住宿更为方便。晋人潘岳在《上客舍议》中记述,当时“公私满路,近畿辐辏,客舍亦稠”,交通发达的路边,靠近京城的地方,旅馆很多。

这时的旅馆充分考虑了硬件建设,让客人入住后更觉舒适,《上客舍议》称,“冬有温庐,夏有凉荫”,这里的“温庐”相当于现代配有暖气的房间,“凉荫”则是纳凉休闲去处。

古代客房亦分出不当的档次,同样有“豪华间”、“标间”、“多人间”的区别。当然,在古代不是这样叫的,宋元时期,豪华间叫“头房”,明清时因为出差官员多住这样的上等客房,又称为“官房”。

(古代豪华 间,现代再现)

虽然说是豪华间,但与现代相比还是差很多的,也许就是空间大一点吧。现代酒店保姆式服务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客人如果有特殊需求,在很多时候,店家是可满足的,代为寻找提供,当然要另出一份银子的。

这种服务是针对所有旅客的,前提是兜里得有票子,否则只能想想。

普通或较差的房间则叫“稍房”、“陋室”,相当于现代的“标间”吧;多人间则称为“通铺”、“大铺”。

(古代旅途也风流)

再到后来,旅馆的分工和接待对象的划分更明确,有专门接待商人老板的“广源店”、“万隆店”;有面向“驴友”和一般游客的“悦来店”、“吉顺店”等等。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各地还出现了专门接待学子的“状元店”、“高升店”。

和现今一样,客人入住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有专门的“旅客登记薄”。这种登记簿古称“店薄”,或“店历”,要妥善保存,留底备案,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验。到后来,官方加强对酒店的管理,除了治安的需要外,也是为了方便收营业税。

(古代接待过客驿站遗址)

《马可·波罗游记》中,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当时元大都(今北京)看到,所有客栈和旅馆的老板,“要将投宿的客人的姓名写在一个簿子上,注明他们来去的日期和时间,这种簿子每日须交送一份给驻在方形市场的那些官吏。”

具体登记和查验程序,中世纪摩洛哥旅行家拔图塔(又译“白图泰”),在其中国游记中说得更详细:“路中各站,皆有逆旅可以息宿,有官吏专管之……天黑时管理官吏及其书记来舍,将留舍客人,逐一点名记簿,盖印后关门,使客安睡。至次晨天明时,吏及书记复来,依名单唤客起,作一证书。”

(古代行人)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对入店旅客的登记管理相当严格,也要查房的,而且很严。这些“管理官员”,相当于现代的辖区查户口民警。

如果旅客没有身份证明,是不是就住不旅馆,也不是,有财产抵押或是酒店 熟人担保均可。但如果既无资信证明,又没人愿意担保,那只有睡马路了,旅馆是不敢接待的。

这在古代叫“不下单客”,意思是不接待无法证明自己身份的单身客人,这是官府硬性规定,主要是治安管理的需要,“恐有奸寇”。

(古代旅馆喝酒倒挺方便的,真的是“酒店”)

发布于 2025-08-05 07:27
收藏
1
上一篇:中国古代旅馆安保智慧,为宾客守护安宁之道 下一篇:古代旅馆开房秘籍,无身份证明、无担保,驴友如何巧妙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