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旅馆的记载,最早可见的在三千年前《周礼》,周公书中描述到:“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也就是说,在国家修建的道路上,每隔十里、三十里、五十里的地方都会有供过往旅客休息的“庐”、“路室”以及“候馆”。
它们之间主要区别在于:大小不同。其中,最大的候馆甚至还可用来储备粮草。

后来,中国古代旅馆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机构建置、生活习惯差异,以及人们对旅馆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在字号上出现众多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特征有渊源关系的名称或称谓。
从出中国古代最早的旅馆名称“逆旅”、“马日传”、“驿传”到清嘉庆年间的“商馆”、“客店”、“递铺”、“驿站”。
时至今日,旅馆仍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地之一,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影响。
历朝历代统治者对旅馆最主要的两类人员---住宿者和旅馆经营者,进行管理。实际上,这也是维护其统治、旅馆自身经营与客人安全所需要。
在古代经营一家旅馆可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古代土地都是皇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没有得到朝廷许可,一个平头百姓想要获得土地建造旅馆根本不可能。因此,早期的旅馆很多都是由私人住房改造的,地方很窄,接待客人的能力也不大。
此外古代建造技术落后,旅馆的翻修整顿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旦顾客流失,维持旅馆的生计也很艰难。

随着旅馆业的兴起,起初只有一些富贵之家,仰仗王公权贵的势力,才能得到好的地理位置兴建旅馆。
随着朝代更迭,许多不发达地区得以开垦,商业贸易繁荣,小旅馆小客栈也跟着开始兴盛起来。
可见,经常有达官显贵频繁来往的旅馆,其倒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那些仅供过路人打尖住店的小旅舍,经常会出现多一间少一间的现象。还有天子脚下皇城以内,一般都有士兵驻守,开在皇城里的旅馆基本可以安枕无忧,且安定长久。
可是,其它地方的旅馆就不同了,安保设施和开在天子脚下的根本无法比,看家护院的仅有些许壮丁而已,要是遇上强盗打劫,还是经常会遭到洗劫。
那么,中国古代的旅馆,如何为客人提供安保条件呢?
从古到今,外出的人选择旅馆的首选条件就是住宿安全。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为确保旅客的安全,旅馆筑起高墙。
《左传》记载有这样一件事:郑国的子产带着礼物去晋国聘问,就是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
晋国为当时的霸主,晋平公故意怠慢这些小国家,就推脱说因鲁国有丧事,就先让他们先等着,再接见。于是,子产就派人拆了旅馆的围墙,把自己的车马放了进去。
晋国大夫士文伯闻讯,责备子产:敝国由于政事和刑罚没有搞好,到处是盗贼,不知道对辱临敝国的诸侯属官怎么办,“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因此,派官员前来修缮来往宾客住的馆舍,馆门造得很高,围墙修得很厚,使宾客使者不会感到担心。现在您拆毁了围墙,虽然您的随从能够戒备,那么对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由于敝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馆会围墙,是用来接待宾客。如果把围墙都拆了,怎么能满足宾客的要求呢?我们国君派我来请问你们拆墙的理由。
听完后,子产解释自己把围墙拆了,是怕进献的财物存放在露天太久会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不拆毁围墙,就没有地方存放礼品,他又说:我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宾馆像国君的寝宫一样。
从中可见,当时的旅馆为了防盗贼,在周围修建高墙。
第二,这一时期,住宿者没证件,旅馆老板会获罪。《史记》载,有人向秦王诬陷商鞅谋反,商鞅逃跑到了关下,想住客栈,客栈老板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老板说:商鞅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你没有凭证,我不能让你住这,“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鞅只得逃往别处。

旅店老板为保护旅客,对没有凭证者,是不让其进去的。这与今天住宿需要登记身份信息是一样的。
第三,秦汉时期,除旅馆周围修高墙外,夜间还增设了巡更者。入夜后巡更者击柝、击刁斗,传五夜,并采取禁民夜作,严使储水等方法以防火灾。
此外,到了隋朝,城池坊间的旅馆的封闭性更强。《隋书令狐熙传》载: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
唐代坊市中的旅馆安全管理也十分严厉,坊市门禁十分严格。《唐律疏议卷》载: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篱,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所居之处,皆有廨垣,其廨院或垣或篱,辄越过者,各杖七十。并且晚有鼓鸣,夜有宵禁。
到宋代,店家和住客对旅馆的住地安全也非常在意。旅馆所有者在建造旅馆、经营旅馆时,都十分注意旅馆的住地安全。宋人吴自牧《梦梁录》卷19塌房条中载:四面皆水,不惟可避风烛,亦可免偷盗,极为便利,盖塌房家,月月取索假凭者管巡廊钱会,雇养人力,遇夜巡警,不致疏虞。
可见,当时民间旅馆的经营者,为了保障住店者的人、财、物之安全,采取了极为完善有效的安全制度,除设置四面环水的措施外,还通过征收保管费用,派使壮丁夜间巡逻警戒。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私人旅馆安保条件不尽如人意,还出现了 “黑店”的传说。大所熟悉的就是《水浒传》里孙二娘开的店。

“那人夫妻两个,亦是江湖上好汉有名的,都叫他做菜园子张青,其妻母夜叉孙二娘,甚是好义气。”孙二娘,外号母夜叉,菜园子张青之妻,二人在在孟州道十字坡开个黑店,抢旅客盘缠,甚至将客人宰了买人肉。“走到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包子馅,瘦的却把去填河。”
后来武松路过,也差点被包了包子,武松假装喝醉酒捉住了孙二娘,张青求饶,武松与张青、孙二娘夫妇才相识。后来,这家黑店归入梁山旗下,孙二娘担任梁山驻西山酒店迎宾使兼消息头领,专门打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