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代居住在松元村委会大塘子村民小组的苗族群众始终保留着本民族的古老风俗,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至今。
大塘子苗族的历史
松元村委会大塘子村民小组距离澄江县城30公里左右,是一个坐落于山头上的村落,崎岖的盘山公路是前往这个地方唯一的途经。路上,虽然山间弯道多,但车窗外茂密的植被、远方连绵起伏的群山,以及峡谷里时隐时现的南盘江,让这乏味且有些眩晕的行程增添了些许美妙的感觉。
大塘子是澄江境内唯一的苗族寨子,澄江苗族基本上居住于此。而澄江的苗族来源,在康熙《澄江府志》、道光《澄江府志》、康熙《河阳县志》中均没有详细记述。据说,生活在这里的苗族是清朝从贵州及云南屏边、文山等地迁徙而来,有一部分到了澄江大塘子,并定居下来。他们到达后,土地皆为他族所有,苗族多为租种开荒,收获后向山主交租,没有自己的土地,无力自给自足。新中国成立后,经土地改革,苗族群众分到了自己的土地,与当地其他民族共同建立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1983年以后,他们与其他民族一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由于当地对部分道路进行修复,我们的车子停在距离大塘子3公里左右的地方。顺着水泥铺就的道路向山头前行,春风迎面扑来,在抚摸脸颊的同时,细沙、碎石也如约而至。眯起眼睛,看到两旁用于耕种的山地与远方群山相连,显得富有生机。一路步行,不知不觉记者踏入了大塘子。它并不像传统印象中那种落后的山区村落,整洁的水泥路面、一栋栋现代化的屋舍,以及繁茂的植被和公共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它甚至让记者一度觉得,此地的环境比很多坝区村落都要好。
延续古老习俗
到达大塘子时已经是下午,当地大部分村民已外出干活,村中很少有人走动,只是偶尔会看到年迈的老者从巷道间经过。

说起苗族的民俗,当地人总能侃侃而谈。
大塘子的苗族群众在此已生活了200多年,在世代繁衍生息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一些习俗跟汉族很相近。单从地域特色上来说虽不算太突出,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在这里,苗族群众将男女平等、和睦团结、孝敬长辈等优良传统保留了下来,并延续着祖辈的民风民俗。

吹芦笙、跳芦笙舞是当地苗族群众的民俗活动。
这里的女孩长到五六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并制作自己的民族服饰。她们绣一套衣服需要一年左右才能完成,而这绣完的衣服则会被珍藏起来,以备节日或结婚时用。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1950 年后,婚姻自主。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五,是苗家的“采花山”(花山节),此时男女青年会通过对歌、跳芦笙舞等方式互表爱意。待时机成熟时,男方需要通过媒人向女方提亲,若双方都能接受,便择定日期,由男方备齐聘礼交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订婚这天,男方要携带酒和鸡,媒人和几名亲友到女方家,女方家也几名至亲共同杀鸡喝酒,苗家称之为“喝小酒”。
当地的饮食风俗中,“头刀菜”可以说是一个奇特的存在,这是生活在这里的苗族群众用于款待亲朋贵客的一道上等佳肴。
“头刀菜”需要使用活鸡进行制作。当远方的贵客来到大塘子,为尽地主之谊,大塘子村人会去取活鸡进行宰杀。宰杀活鸡,这头一刀下去出来的便是鸡血,鸡血用碗装盛备用。宰杀后的鸡经清理干净后,加水入锅煮制。待煮熟后,将鸡肝、鸡肠等内脏取出切碎,倒入凝结的生鸡血中,加以香菜、辣椒、大蒜等调料拌匀便可食用,此为“头刀菜”。虽然很多人无法克服食用此菜的心理障碍,但在苗寨里,你必须吃,这不仅是对当地风俗的尊重,也是苗族群众对远方客人的祝福。一些吃过它的人会说,刚开始会觉得用生鸡血做的菜实难入口,但只要吃上一口,便会觉得非常好吃。
今年74岁的村人杨树荣是大塘子的苗族,200多年前,他的先祖由文山一带迁徙至此。他说:“古时,我们就有用‘头刀菜’招待贵客的风俗,今天依然如此。它的做法也和以前一样,基本没有发生过改变。‘头刀菜’并非特定用于招待客人,逢年过节,只要宰鸡都能做、都能吃。吃‘头刀菜’除了祝福客人吉祥如意外,还有一个说法。我们苗族好客,喜欢喝酒,宴席上饮食无论优劣,都会有酒。因‘头刀菜’中有鸡血,而与客人一起吃菜喝酒,就有同饮鸡血酒的寓意,吃了菜,喝了酒便是好朋友、好兄弟。”
就这样,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大塘子的苗族群众不管世道怎样变化,却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古老习俗,传承着独特的苗族文化。(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编辑: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