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歌悠扬,徐如松舞动秋日韵律

菱歌悠扬,徐如松舞动秋日韵律"/

“菱歌” (Líng Gē) 是唐代诗人徐如松 (Xú Rúsōng) 的一首著名诗歌。这首诗以江南水乡的采菱场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动、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菱歌》"
"菱歌"
采菱人语笑相闻, 画舫凌波过采菱。 忽见渔舟出苇丛, 欸乃一声山水绿。
"诗歌赏析:"
"首句“采菱人语笑相闻”":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采菱。采菱的人们在船上说说笑笑,声音互相传听,一派欢快的景象。 "次句“画舫凌波过采菱”":描绘了画舫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穿行,经过采菱的人们。画舫的出现,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也暗示了江南水乡的繁华与美丽。 "第三句“忽见渔舟出苇丛”":画面由近景转向远景,一支渔舟从芦苇丛中缓缓驶出,打破了之前的宁静,为诗歌增添了动感和层次感。 "末句“欸乃一声山水绿”":以声音和色彩收尾。“欸乃”是船桨划

相关内容: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小时候,每年都能吃到自己采摘的嫩菱和熟菱。

我家所在的村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是连接乡里的要津,无论粜谷、轧米,还是迎亲,都走这条黄金水道。

冬天,河水干枯,正是罱河泥的好时候。初夏,小河两侧就被竹子和绳索分割成一个个方块,家家户户养起了水草。到了盛夏,水草挨挨挤挤的,异常茂密。时值农忙,顾不上割草,父亲就耙一小块水草喂湖羊。

当然,水草主要还得留到冬季,柴糠、水草是湖羊过冬的主要食粮。那些年,母亲经常会在水草间插播一些菱秧。菱秧与水草一起成长,像轮船的方向盘一样,平贴在水面上,开出一朵朵白色的小花。

立秋时节,终于到了可以采摘菱角的时候了。我火急火燎,用长竹笤拨拉离岸不远的菱秧,竟也能采到鲜嫩的菱角,大饱口福。

那时,我家没有专门的菱桶,虽然门前苏北人顾家有一只,但不好意思开口。母亲急中生智就说蚕火缸可以替代菱桶。

说到蚕火缸,可是一种养蚕工具,春蚕需要加温,就在蚕火缸底摆放炭火,置以蚕栅底部,就能起到增温效果。

这蚕火缸除了平底以外,矮矮的,很像斗笠。蚕火缸先搁在浅水里,缸底摆上一只秧凳。我像弘一法师一样盘腿而坐,母亲轻轻把蚕火缸推向远处。缸底脱离了浅岸,立刻无规则旋转起来,吓得我六神无主。母亲鼓励我要大胆,会游泳,就算倾覆了也没关系。

说来也怪,没多时间,我就能灵活地操控起来。坐在蚕火缸里采菱挺自如,身子微微前倾,左手撮一朵菱秧侧翻,右手掐住长得饱满的菱根,眼疾手快,轻轻一掐,一个嫩菱就采到手了。

从远处看过来,你一定会想到朱自清先生引用过的《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当然,采菱、采莲事实上是完全不同的。

刚采摘的嫩菱色彩鲜艳,以鲜红为主,间或也有黛青色的。这些嫩菱形如粽子,长着四个尖角,但并不怎么刺人。盛放到篮子里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直接用嘴巴咬着吃起来。

那段时间,我每天坐在蚕火缸里采菱。收获上来的菱,除了生吃,有时是直接油炒,佐以酱油、小葱,有时是嫩菱滚豆腐,味道也相当不错。

过些天,菱角老了,采摘的数量也多了。趁父亲到茶馆喝茶,我就挑了两篮菱角,跟着他到镇上叫卖,一角钱一斤,几分钱一斤,挣了钱积攒学费。

之后,我如愿考上了湖州师范。有一次,我在当时的嘉兴汽车站转车,看到装在网线袋中的南湖菱,有青皮白肉的鲜菱,也有煮熟呈咖啡色的老菱。

我买了一袋带回家,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赞不绝口,不长角的南湖菱到底不一样。

那时,正值秀洲农民画兴起,我听说张觉民画了一幅采菱图,后来看到展览,蓝色为主调的画面上,小小的烟雨楼隐在远处,画面中央,九位姑娘划着腰子形菱桶,或划桨,或采摘,或存放,湖上飘荡着愉快的劳动之歌……此情此景,题为《南湖菱歌》,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再后来,我到王店小学任教,才发现菱歌一词,竟来自镇上一代文宗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开篇之作中的“菱花十里棹歌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印证。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菱角已经不分时令了,楼下果蔬超市几乎常年供应。但对我来说,这些菱角仍是我乡愁的寄托。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8-05 05:57
收藏
1
上一篇:今日话题,江西省发展态势解析与综合评价 下一篇:墨香古韵,苏轼词里流淌的好听名字,诗意盎然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