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从一场土木彩票看江西招投标之困。
一座两千万的江西市政项目竞引的全国近八千家施工单位蜂拥而至,这并非神话,而是2024年上演于赣鄱大地的现实魔幻。此一役堪称土木界奇观,也将一个省份的抽象政策逻辑暴露无遗。门槛洞开全国企业的淘金狂欢,海量涌入的玄机系于江西所推行的海南模式。
招投标政策技术门槛近乎消弭,业绩奖项要求形同虚设。当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潮水冲击闸门,无问西东的施工企业纷纷闻风而来。投标如同购买一张廉价彩票成本极低,回报却可能是千万大单。于是一场带有浓厚赌局色彩的打秋风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抽签开道八千份标书的黑色幽默,面对浩如烟海的标书传统评审已成泡影。江西祭出奇招先行摇号,无论八千或八万竞标者皆以一场抽签仪式决定命运。先筛出五十家进入评审环节,于其中评出三甲后最终再次摇签定主。评审让位于机率技艺较量等同于摸彩撞运,政策利己地方财政的隐形提款机。

超低门槛的深层逻辑实则暗藏经济算计。一份标书标价三百元,七千多份即可卷走二百余万。更为精妙的是许多企业购书仅为观望评估,实际投标数常有不及。若辅以投标保证金之制,沉淀资金的月度利息亦蔚然可观。
当卖标书成为稳赚买卖,招投标褪去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本义,显露地方政府财政运作的冷血精明,代价沉痛本土企业的生长绝境。喧嚣之后谁人承伤,本土企业于双重绞杀中步履维艰。外省强龙虎视眈眈,中签之黑马常是实力平庸,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只因时运轮盘的光顾。

当业绩与资质让位玄学,本土翘楚的竞争力在抽签公平的名号下被抽筋剥骨。而更残酷的是当赣企愤而北上或南下,却发觉他省壁垒森严,地方保护主义如无形高墙,未能拆除反而倾斜成了赣企突围的峭壁。
当此情势纳税分红,造福桑梓的本地骨干们如何发展?江西建工滑向省级建企吊车尾的命运早已植根于这道政策缝隙之中。政策超前性与地方现实间的巨大断层终使这座中部省份沦为招投标经济奇景的上演地。看似拥抱开放实则掏空了本土产业根基,号称公平竞争却以抽签代替真才实学。当基建狂潮卷过江西,最终留下的竟是一个悖论,一场赢尽面子,输掉里子的政绩豪赌。当本地顶尖企业持续缺失成为发展瓶颈,今日苦酿未来终需支付更沉重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