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中的美食传奇,毛泽东命名客家菜“四星望月”背后的故事

红色记忆中的美食传奇,毛泽东命名客家菜“四星望月”背后的故事"/

“四星望月”是一道流传于客家地区的传统名菜,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虽然关于这道菜是否由毛泽东亲自命名存在一些争议,但它在客家饮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被视为客家人的象征之一。
"菜品特色:"
"主料:" 新鲜的猪肝、猪心、猪腰、猪肺(分别象征着“四星”)。 "配料:" 莲藕(象征着“月亮”),以及一些调味料。 "做法:" 将四种猪内脏分别处理后,与莲藕一起炖煮,最后拼摆成“四星”拱绕“月亮”的形状。 "口感:" 肝、心、腰、肺四种食材口感各异,莲藕清脆爽口,整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四星望月”的寓意:"
"四星:" 象征着客家人的祖先从福建迁移到广东、江西等地后,为了纪念故土,将四种代表家乡的食材组合在一起,表达了思乡之情。 "月亮:" 象征着客家人的团结和希望,也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毛泽东命名“四星望月”:"
"说法一:" 有传说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品尝过“四星望月”,对其独特的风味和寓意赞不绝口,并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来源:人民网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党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曾经在这里发生,共产党人的文韬武略都在这里试验过、预演过。在江西,也留下了不少红色菜谱,四星望月就是这样一道和红色历史息息相关的佳肴,它是江西兴国县的一道传统客家菜肴,菜名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取的。

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转战赣南闽西。一路上风餐露宿、疲惫不堪地来到江西兴国县。中共兴国县负责人陈奇涵、胡灿等凑钱请毛泽东打牙祭,吃兴国县的蒸笼粉鱼。

蒸笼粉鱼是江西兴国县当地的一道特色传统菜肴,俗称“兴国粉笼床”,用竹编圆笼盛鱼,包含“合家团圆、吉庆有余”的寓意。做法简单:先将鲜鱼肉切成薄片,拌好油盐料酒,芋片先入锅蒸熟,再铺上鱼片,浇上一层生姜、辣椒、芝麻混成的糊汁,盖好蒸透,和竹笼一起上桌。“四星望月是兴国县的客家人从北方迁到南方的过程中,把中原的饮食文化和南方的土著饮食文化融合创作出来的一道客家菜肴。”江西兴国县政协四级调研员胡玉春说。

毛泽东见桌上四碟小菜围着一个竹蒸笼,颇感诧异。他问道:“你们这道奇怪的菜叫什么名字?”陈奇涵道:“我们这个菜原本叫粉东西,毛委员给这道菜起个名字?”毛泽东看着这道菜肴,若有所思,他说:“你们看,一个圆竹笼像月亮,四个碟子像星星。这星星和月亮,就像各地的工、农、商、学群众盼望红军的到来。我看叫它‘四星望月’好不好?”大家被他奇妙的联想折服,纷纷叫好。毛泽东又即兴给这道菜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上盘下盘,盘套盘,猪肉、米粉、芋头片;下联是:主料配料,料配料,酱油、辣椒、蒜头瓣;横批是:“四星望月”。

“四星望月”这个菜名就这样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四星望月”从此也就成为兴国人民招待红军的传统菜。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发布于 2025-08-05 05:28
收藏
1
上一篇:江西遂川,“红军菜”传承的历史记忆与红色情怀 下一篇:长征途中,红军的饮食困境与坚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