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硬币的启示,揭开西欧货币体系逐步构建的神秘面纱

一枚硬币的启示,揭开西欧货币体系逐步构建的神秘面纱"/

这个标题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视角,将一个看似简单的“硬币”与宏大复杂的“西欧货币体系”联系起来。这暗示着西欧货币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具体、微小的实践和挑战,这些实践和挑战最终汇聚成了今天复杂的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标题所揭示的深层含义:
1. "“一枚硬币”的象征意义与实际作用:" "象征意义:" 硬币是货币的最基本形式之一,代表着国家主权、价值认同和流通便利。一枚硬币的“混乱”可能象征着早期货币体系的不统一、标准不一、信任缺失等问题。西欧各国长期使用各自不同的货币,导致跨境贸易、人员流动和结算极为不便,这正是货币一体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实际作用:" 硬币的铸造、材质、重量、图案等都需要统一标准才能实现广泛流通和互信。从罗马帝国时期到近代,欧洲各国在货币问题上一直存在竞争和冲突。一枚硬币的细节差异,都可能成为贸易壁垒或政治纷争的导火索。
2. "“引发的混乱”:" "货币混乱:" 指的是西欧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货币种类繁多、币值各异、兑换复杂、铸币劣化(私铸、剪边、掺假)等问题。这种混乱严重阻碍

相关内容:

文|赵恺

在政治动荡引发了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衣食无着的近卫军公然哗变、弑君易主的循环闹剧之下,罗马帝国在内部分裂和外部蚕食之下轰然崩溃。偏安巴尔干半岛的东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大帝执政时期开启了货币改革,以每枚重约4.5克、含金量95.8%左右的金币稳定了民心。

而倾覆了西罗马的法兰克人则沿用了罗马帝国的银币体制,虽然这些银币的重量仅有1.2—1.3克,但终究是货真价实的白银。至查理曼大帝当政时期,更明文规定每枚法兰克帝国铸造的“德涅尔”银币需由1/240磅的白银铸造。而后世英国1镑可兑换240便士的货币制度也正是由此而来。

法兰克王国分裂之后,西欧的银币体系虽一度陷入混乱,如中世纪盛期的法国至少同时在使用近200种货币,而尼德兰、意大利这样商贸繁荣的地方,货币种类可能高达400种以上。但这些重量不一、品类混乱的银币,却由于有着相近的白银含量而得以流通。直至威尼斯、热那亚等贸易城邦的崛起,自罗马帝国延续而来古老的银币体系才逐渐被金币所取代。

公元1414年,奉大明皇朝永乐帝朱棣的命令出

访西亚的郑和舰队抵达了地处今波斯湾交通要冲的忽鲁谟斯王国。13世纪至15世纪的波斯湾沿岸地区,是来自欧亚大陆各方势力角逐的边缘地带。忽鲁谟斯王国虽先后向蒙古帝国、伊儿汗国、帖木儿帝国称臣纳贡,却也由此避免遭遇围攻屠城之祸,更趁势吞并了霍尔木兹海峡中的大部分岛屿及诸多沿海城市,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常备军和由百余艘大小战舰组成的海上武装力量。

不过面对来自遥远东方的郑和舰队,忽鲁谟斯王国似乎并未显露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在郑和随行人员费信所编纂的《星槎胜览》中,对其的第一印象是“傍海而居,聚民为市。地无草木,牛、羊、马、驼皆食海鱼之干”,更夸赞其“风俗颇淳”。

与费信相比,另一位跟随郑和来到当地的舰队随行人员马欢,在其著作《瀛涯胜览》中对忽鲁谟斯王国的介绍则详尽得多。马欢首先注意到的,是忽鲁谟斯王国的重商传统:“其国边海倚山,各处番船并旱番客商,都到此地赶集买卖,所以国民皆富。”在市集之中,马欢更发现当地有着完备的货币系统——“国王以银铸钱,名曰底那儿,径官寸六分,底面有纹,重官秤四分,通行使用。”

显然来自东方的马欢并不知道,这种简单的将其音译为“底那儿”的货币,其实来源于拉丁语中“钱”(Denarius),正是昔日罗马帝国“第纳尔”银币在中东的遗存。

发布于 2025-08-04 21:12
收藏
1
上一篇:2023年底欧洲央行或将启动数字欧元研发,隐私保护与公共利益平衡成研发关键 下一篇:欧洲央行坚守利率不变,宽松周期八次降息后或迈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