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跨越80年的飞虎情缘——“中国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跨越80年的飞虎情缘——“中国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是一篇根据您提供的主题和标题撰写的文章: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中国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们救了我的命”——跨越80年的飞虎情缘"
岁月流转,烽烟已散,但历史的记忆永不磨灭。在那段充满艰险与挑战的抗日战争岁月中,一群远道而来的“空中雄鹰”——美国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段英雄的往事,至今仍被无数人传颂。而其中,一段跨越八十年的深厚情缘,更以其真挚的情感,诠释了“中国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们救了我的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曾经飞虎队员的后人。虽然具体的队员姓名和细节可能随着时间有所模糊,但这段情缘所承载的精神内核,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让我们将这位队员称为“老张”(为叙述方便)。
1941年,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虐中国大地时,一群热血的美国飞行员,为了支持中国的抗战,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中国。他们驾驶着P-40“战斧”战斗机,在艰苦的条件下,与中华儿女一起,在缅甸、泰国、越南等地浴血奋战,击落了无数敌机,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被誉为“飞

相关内容:

这是二战期间拍摄的格伦·本尼达(前右一)和战友们在一起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人把飞虎队称作英雄,但在我看来,中国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们救了我的命。”这是格伦·本尼达曾经和家人朋友们常说的一句话。这位美国飞虎队队员,在抗日战争期间,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情缘。这段流传80多年的抗战故事,如今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烽火中淬炼的友谊

格伦·本尼达,1924年出生于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的麦库克小镇。1941年12月,美国珍珠港事件爆发,给格伦原本平静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和家园,格伦在年满18岁后便申请加入美国空军。

1941年,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后被编入美国第14航空队),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后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飞虎队”。

经过近一年训练后,格伦被派往中国战区,成为美国陈纳德将军领导下飞虎队的一员。在第80次任务中,格伦的战机在对日军汉口基地发动攻击时遭围攻,尾翼被击中,坠入湖北监利市周老嘴镇的下凤湖。

在二战时期的中国,格伦·本尼达所在的美国第14航空队第23战斗团第76中队成员在两架涂着“鲨鱼嘴”标志的飞虎队战机前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这是二战时期拍摄的身穿美国空军制服的格伦·本尼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二战时期的中国,格伦·本尼达在一架P-40战斗机前留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跳伞逃生的格伦身负重伤,降落在稻田中。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天外来客”,当地村民既惊讶又警惕。格伦掏出《中英文对话本》和一面美国国旗,用生硬的中文说:“美国,美国。”

村民们很快做出决定:救人。他们将格伦转移到附近的农家,不久后附近的抗日游击队闻讯赶来。为防止日军追踪,大家把格伦坠毁的飞机挂上重石,沉入湖底。

一场营救美军飞虎队队员的行动如同接力般展开,大伙轮流用担架抬着格伦,昼伏夜行,穿过日军控制区。

“他们对我实在是太好了。”格伦在一部名为《飞虎情缘》的纪录片中说,“他们不论给我什么食物,只要我吃完了,下次他们一定会给我更多。”

历经20多天的艰难险阻,格伦被转送到李先念任师长的新四军第五师师部疗养。为了接待好获救的美军飞行员,李先念指示在司令部附近白果树湾北边的陈家祠堂和泉水庵建立 “国际招待所”。

他还派他的随从参谋肖健章带一个班化装躲过日伪军的监视,带回一个西餐师傅,为美国飞行员做适口的饭菜。为了帮助受伤的格伦恢复体力,招待所还用两块门板拼成简易的兵乓球桌,派人陪他打乒乓球。

在格伦返回重庆前,李先念送给他一把缴获的日军手枪和一张自己的照片作为留念。

二战期间,被新四军营救的5名飞虎队飞行员在新四军驻地合影(资料照片,1944年8月摄)。新华社发

从1944年到1945年,先后有6名美国飞行员迫降在鄂豫边区的根据地内。他们被百姓救起送往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住在国际招待所,受到边区政府和新四军第五师部队的热情照顾,并被安全护送回战斗岗位。

为表示感谢,飞虎队与新四军第五师建立了情报协作关系,在大悟山设立了美国空军情报组,直至日本投降。

这是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内的李先念住所(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张航拍照片显示的是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国际招待所全貌(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这是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国际招待所(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国际招待所(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国际招待所(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秘书处和情报处旧址(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情报处通讯室旧址内景(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难忘救命之恩

返回美国后,格伦始终没有忘记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他常说,没有中国人当年的救助,就不会有他这个家。

1946年,格伦与妻子埃莉诺·本尼达结婚。“每年飞虎队聚会,他们都会回忆很多之前发生过的事情。中国人民给了我们很多珍贵的礼物,其中最珍贵的是格伦的生命。”埃莉诺说。

伤愈归国的格伦成为一名消防员。“因为他希望去救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就像他年轻时,从中国人那里得到救助一样。”格伦的长子爱德华·本尼达说。

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麦库克镇,格伦·本尼达和妻子埃莉诺·本尼达抱着双胞胎儿子合影(资料照片,1947年摄)。新华社发

2005年和2010年,格伦曾两次重返中国,受到热烈欢迎。然而,2010年10月,当格伦从中国回到美国家中后,突发心脏病,不久便与世长辞。按照遗愿,格伦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湖北省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在云南昆明呈贡机场,格伦·本尼达(右一)和飞虎队访华团成员在二战期间修机场时用于碾压跑道的石碾子前合影(资料照片,2005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
在湖北省监利县,格伦·本尼达(前右二)和二战期间曾参与营救他的当地村民握手(资料照片,2005年9月9日摄)。新华社发
在湖北省红安县,格伦·本尼达(前右二)、妻子埃莉诺·本尼达(前右三)、儿子爱德华·本尼达(后右二)和亨利·本尼达(后右三)参观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资料照片,2010年10月15日摄)。新华社发(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供图)
在湖北省红安县李先念故居纪念园,格伦·本尼达的妻子埃莉诺·本尼达参加格伦·本尼达的骨灰安葬仪式(资料照片,2011年5月11日摄)。新华社发
在湖北省红安县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人们参加格伦·本尼达的骨灰安葬仪式(资料照片,2011年5月11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位于湖北省红安县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内的格伦·本尼达之墓(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供图)

中美友谊历久弥新

7月26日至30日,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率飞虎队老兵后代及多所飞虎队友谊学校的师生访问湖北。此访以“传承飞虎精神,共赴美好未来”为主题,旨在缅怀抗战英雄,推动两国青少年交流。

7月26日,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等一行乘高铁到达武汉。新华社发(陈迹 摄)

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杰夫·格林、飞虎队老兵后代和飞虎队友谊学校师生一起,瞻仰了李先念故居与格伦墓,并观看了讲述格伦在华经历的纪录片《飞虎情缘》。影片落幕,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孩子们,你们参与见证了这段历史。你们是美国的小小民间外交家,希望你们回家后告诉你们的朋友和家人美中两国的动人友谊。你们要告诉大家在中国的见闻,以及在中国建立起的友谊和学到的知识。你们记住了吗?”杰夫·格林问。

“是的!我们记住了!”美国青少年们高声喊道。

7月28日,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右三)向格伦·本尼达的墓地献花。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7月28日,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美国飞虎队友谊学校学生向格伦·本尼达的墓地献花。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7月28日,美国飞虎队友谊学校师生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图书馆观看纪录片《飞虎情缘》。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7月28日,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飞虎队老兵后代和飞虎队友谊学校师生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图书馆观看纪录片《飞虎情缘》。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7月28日,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在李先念故居发言。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成立于1998年,长期致力于在中美两国之间传播飞虎队故事,纪念两国人民在二战期间的友好合作,并以此增进理解和友谊。2022年,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启动“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少年领袖计划”项目,以倡导年轻一代传承中美合作的历史遗产,并肩应对新挑战。如今,已有近百所中国学校与40多所美国学校参与该项目,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学生互访,让“飞虎情谊”跨越太平洋代代相传。

记者:朱唯希 杜子璇 陈迹 王长山

制作:朱唯希

鸣谢: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

发布于 2025-08-04 16:28
收藏
1
上一篇:中国之城·腾冲,探秘火山地质奇观,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的魅力之旅 下一篇:现代与传统的交响,穿越阿尔卑斯的百年铁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