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在黑土地尽头,三江流域的城市为何总能“逆风翻盘”?
你有没有想过,中国最东边的城市,每天早晨能第一缕见到太阳的地方,和我们印象中的东北,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黑龙江边上,抚远黑瞎子岛凌晨三点半天就亮了,夏天的蚊子能把人咬到怀疑人生,冬天顺手一撒水能冻出个雕塑。但这里不是你以为的边陲小城,反倒像是个被历史和地理硬生生拔高的舞台。说“佳木斯”这仨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大米、蔓越莓、黑熊园,或者赫哲族鱼皮画。可老佳木斯的人,骨子里的那点骄傲,可远不止这些。

这地儿的故事,比你想象得要长太多。几千年前,肃慎、挹娄、勿吉这些古部族就在这里跑来跑去,靠捕鱼打猎过日子。后来辽金元明清,佳木斯一直是王朝和边疆部族“你来我往”的交界地。清代的“甲母克寺噶珊”,你听不懂?其实就是“佳木斯”的前身,站官屯那意思。直到清末开禁,关内的汉人一窝蜂往这边涌,黑土地被翻得底朝天,佳木斯慢慢从一个驿站变成了东北航运的节点。

说到近现代,这地气的味道更冲。1902年设“东兴镇”,到1934年伪满洲国一纸命令,把佳木斯提成了三江省省会,城市规模一天一个样。那时候日本人修铁路、建工厂,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工业底子。抗联的故事就更不用说,汤原、桦南、密营遗址,到今天还有人专门过去感受那种荒野里的坚忍。

新中国成立之后,佳木斯一度成了合江省的“老大”,再归松江、最后并入黑龙江。工业起来得快,佳木斯造纸厂、农业机械厂,都是当年全东北响当当的招牌。亚洲最大造纸厂可不是吹的,每年生产的纸能绕地球两圈。再往后,城市扩张,行政区划一变再变,现在管着4区、3市、3县,人口2024年底还剩221.3万,别看人少了点,这地方的角色一点没变—三江平原的物资大动脉,现代农业的标杆,东北对俄口岸的桥头堡。
说起佳木斯的特别,不能只讲城市,还得说人。这里的汉族占到97%,但41个少数民族扎堆共处,赫哲、满、朝鲜族都有自己的地盘。赫哲族在同江街津口、抚远黑瞎子岛一带,鱼皮画、鱼皮衣、伊玛堪艺术这些玩意儿,都是联合国非遗。朝鲜族在桦川星火乡,打糕、辣白菜、稻田画,和吉林延边那边还真不一样。你要是喜欢DIY,亲自下地插秧、做打糕、腌泡菜,体验感分分钟拉满。
要说土特产,佳木斯大米那可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全国每33碗米饭里有1碗是这里的。富锦大豆、抚远蔓越莓、桦南紫苏,都是有国家地理标志的,蔓越莓产量占了全国80%,还搞出了蔓越莓蜂蜜、果脯、口红啥的。赫哲族的鱼子酱、塔拉哈烤鱼、杀生鱼,别的地儿真吃不到。还有黑木耳、榛蘑、小鸡炖蘑菇、椴树蜜,东北山货也能吃出花样。
但佳木斯不光是吃喝,玩的更有意思。黑瞎子岛,东极宝塔,夏天湿地观鸟,冬天冰雪大世界,蒸汽小火车穿越林海雪原。赫哲族的鱼皮画现场体验,朝鲜族的稻田画、星火塔,汤原的红松原始林和抗联密营遗址,都是能让你“沉浸式穿越”的地方。抚远的东极日出和同江的三江口,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玩法。尤其是对俄边贸,2024年对俄贸易额占到全市外贸总额的85%,一边出口农机和粮食,一边进口木材和伏特加,妥妥的双向奔赴。
说到底,佳木斯的“流量密码”不是单一的美景美食,而是这个城市骨子里的多元、坚韧和边疆气质。人口在减少,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外流,但三江平原还在产出全国最好的大米,赫哲族的鱼皮画还在被年轻人玩出新花样。对俄合作还在升级,中俄跨境游、东极打卡、文旅产业都在想办法“逆风翻盘”。有时候你会觉得,这地方安安静静,像个被遗忘的角落;可有时候,又像是全中国最前沿的实验田,什么新鲜事都敢试。
反正我觉得,佳木斯就像黑土地尽头的一颗钉子,扎在那里,风吹不倒雪埋不住。只要三江水不停流,这里就不会被历史落下。你要是没来过,不妨来一次凌晨的黑瞎子岛,或者冬天的外滩冰雪大世界,感受下什么叫“华夏东极”的生命力。对吧?等你来,咱们一起吃条塔拉哈烤鱼,再聊聊这座城市的下一个百年。
#东北旅行# #佳木斯# #黑土地# #赫哲族非遗# #东极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