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文解字》截图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尥,行胫相交也。从尢,勺声。牛行脚相交为尦”。意思是说:尥,指行走时两腿相交。字形采用“尢”作边旁,采用“勺”作声旁。牛行走时两腿相交也叫尥。
尥蹶子
西汉时期著名学者扬雄《扬子·方言》以足钩之为尥。南宋戴侗所著《六书故》今人谓筋骨弱,举足不随为尥掉。可见,早期的是表示跛足者行走时,有如以脚为勺舀刮地面。即跛足之义,后又引申为用足钩,或走路时足胫相交。
尥蹦儿
“尥蹶子”一词也多用于形容人类的动作,并能表达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种是消极的不配合与放弃,例如“刚批评他几句,他就尥蹶子不干了。”在某些语境下,“尥蹶子”或“尥蹦儿”也可描述人因兴奋而动作夸张的状态,如 “瞧这孩子高兴得直尥蹶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尥”字左边是个“尢”字,而不是“九”字。“尢”是“尤”的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