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画出来的“宋朝朋友圈”。
但真正懂的人知道,这画不是简简单单地画个热闹场面,而是张择端用命画给皇帝的一封“无声奏折”。
最热闹的地方,藏着最危险的事;最繁华的街景背后,埋着最沉重的心事。
画里有秋千、插柳、有买纸马的,也有吃西瓜、打赤膊的。
你说是春天吧,有人扫墓;你说是夏天吧,水果摊上摆着大西瓜;秋天的枯树也在,冬天的衣裳也有人裹着。
这不是一段时间,是一年四季都给你摆上来了。

张择端不是在画一个节日,他是在画一种状态,一种看着热闹、实则破绽百出的“太平”。
那年靖康事变,金军南下,皇城破了,皇帝被掳走,整个北宋一下子垮了架。
赵构跑到南边当了宋高宗,开始重新拾掇江山。
就是这时候,张择端出来了。
他不是带兵的,也不是议政的,他就是用画说话的。
他画了这幅《清明上河图》,不是为了歌功颂德,是为了提醒赵构,别只看眼前太平。

你看那桥上人挤人,下面船来船往,热闹是热闹,但你细看,那桥眼看快撑不住了。
桥下的船,装的是丝绸、干货、钱银,桥上是小贩、客商、挑担子的人,真要塌下去,连带着桥上桥下的人和货,全得一起掉河里。
画师没说一个字,但你要是心细,这画里每个角落都在嘀咕着一句话:这桥,迟早要出事。
还有那队骑马的,横冲直撞冲进人群,民众避让不及,已经有人摔倒了。
再看旁边,两个世家的车马堵在一起,谁也不让谁,场面僵着。
围观的人却一脸看热闹,连个管事的都没有。

这不是市井日常,这是制度松散、阶层对立的写照。
更离谱的是那些望火楼的士兵,衣服穿得不整,正靠在树下打盹。
那是汴京的“消防队”,本该紧盯火情,结果全都迷了眼。
春天干燥,一点火星就能烧出大祸,他们却连最基本的警觉都没了。
你说这城还能安生多久?
张择端画到这儿,已经把话说得够明白了。

他没写字,也没上奏章,就这么一笔一笔地画,把自己心里那点担忧全画进去了。
他知道,赵构听不进去硬话,那他就用画来讲软话,讲给愿意看的人听。
但赵构没把这画太当回事,转手就赏给了一个官员。
张择端心里明白,自己这一腔忠心,算是白画了。
他不再出门,也不再画官画了。
有人说他病了,有人说他走了,也有人说他失踪了,总之,他没再出现过。

这画后来传了下来,留下的不是繁华,而是一整个时代的破绽。
你想啊,画里外城的百姓卖货、做买卖、送外卖,市井热闹得很,但画里的城门却是敞开的。
没人看守,连个兵都没有。
万一北边再来一拨人马,谁来守?画师不说破,但把门画成那样,意思已经够明了。
城里不缺吃喝玩乐,茶楼、酒馆、剃头匠、饮料摊、客栈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伙计穿着制服送餐。
你要说经济不发达,那是不懂画的人说的话。

关键是,这种热闹是浮的,一点风吹草动,根本兜不住。
往深了讲,这画根本不是为了记录节俗,也不是为了画个清明节。
那“清明”两个字,既不是节日,也不是地名。
有人说清明坊是汴京的一个外城坊市,但张择端真正想说的,是“政治清明”。
他怕的是皇帝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看热闹,不看漏洞。
张择端这画一出,没几人看懂。

朝堂上主战主和吵得不休,赵构偏听了主和那一边。
张择端心里有火,画完这幅图,就等着皇帝能回头想明白点事。
可惜,事没成,画被送人,他也不再露面。
画留下来了,画里的人、桥、船、商铺、轿子、秋千、杨柳,全都还在。
张择端没留下话,但这画一直在说话。
不是说得多,而是看得多,听得多,心里有数。

赵构后来建了南宋,偏安一隅,没再北伐。
张择端没再画,没再出门。
他是个画师,不是谋士,但他用画说了太多话。
只是那时候,没人听。

参考资料:
《解密“清明上河”》,河南日报,2022年4月6日
《宋代都市生活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国美术学院学报
《靖康之耻与北宋覆灭》,中华书局,2020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