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被誉为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这幅长卷画生动地记录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及其汴河两岸于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和自然风光。它不仅是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历史文献。
《清明上河图》全长约5.28米,宽约24.8厘米,绢本设色。画面从右至左,依次展现了汴京郊外的汴河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接着是汴京城内街道的繁华景象,最后以郊外景色结束。画中人物众多,据统计约有800余人,牛驴等牲畜也有500余头。此外,还有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也有数百处。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极高,其构图疏密有致,笔法细腻,色彩鲜明,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的市井生活、民俗风情、建筑风貌、商业活动等各个方面。这幅画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城市布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除了艺术价值外,《清明上河图》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北宋时期都城的繁荣景象,揭示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兴盛、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市民生活的丰富多样。同时,它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如贫
中国古代名画系列(清明上河图)纪念银币的画面,不仅再现了北宋汴河的市井烟火、舟楫往来,还在细节里隐藏了汴河的流水声?这8枚纪念银币,以独特形制为舟,载着《清明上河图》的千年盛景与文化内涵。而即将启航的大运河金银纪念币,正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就此开篇。

清明上河图纪念银币,采用长方形形制,巧妙呼应《清明上河图》的长卷形态,将这幅传世长卷复刻到贵金属之上。其中的每一枚银币,都是一段凝固的北宋市井切片:汴河上的漕船、虹桥边的商贾、市井中的行人,在浮雕技艺下栩栩如生。这种长方形形制符合古画观赏习惯,给人以漫步在北宋汴京的街市的感觉,从城郊田野到汴河码头,再到城内市井,在一帧帧画面的切换之间,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让《清明上河图》的烟火气,挣脱历史的束缚,在现代掌心重现。

《清明上河图》本就是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画为笔,记录了汴河漕运的繁华、市井生活的百态,更蕴藏着中国古代城市文明、商贸文化的传统。而清明上河图纪念银币,将这份厚重的文化内涵,以金属的质感传承。图案中,漕船的形制,见证北宋运河漕运的发达;虹桥的结构,体现古代桥梁建筑的智慧;市井人物的神态,传递着北宋市民的生活气息。收藏这些银币,如同握住了一把开启北宋文明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千年前城市的脉动、商贸的繁荣,感受中国古代社会“农商并重、市井兴旺”的历史。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纪念银币是北宋运河盛景的片刻定格。那么,即将发行的大运河金银纪念币,就是一部流淌的“运河文明史”。这条全长3200公里的运河,跨越八省市、串联35城,是世界最长的古代运河,更是中国南北文明交融的主动脉。北宋汴河见证过“万商云集”的繁华,一如大运河,也承载着千年漕运的兴衰。清明上河图纪念银币与大运河金银纪念币,同属“运河文化”。前者聚焦北宋运河畔的市井盛景,传递古代城市文明的鲜活;后者着眼千年运河的全域贯通,诉说南北文化交融的厚重。

两条运河,如同两艘航船,一艘载着历史切片的精致,一艘载着文明长卷的宏大,共同勾勒出中国运河文化的多元面貌。当我们品味清明上河图银币的细腻,期待大运河银币的壮阔,就是在见证文化传承的大河奔涌——从北宋汴河的一湾碧水,到贯通南北的千里运河,文明的脉络从未断绝,始终在岁月中流淌、交融、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