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古盐韵,地名探寻宁波古代盐业传奇

宁波古盐韵,地名探寻宁波古代盐业传奇"/

宁波古代盐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对宁波的地名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古代宁波盐业概况"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海岸线曲折,拥有良好的港口条件,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海盐产区。宁波盐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宁波地区已经开始产盐,但规模较小,主要供当地使用。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宁波盐业得到发展,开始出现官府盐田。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宁波盐业进入官营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盐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宁波盐业带来新的机遇。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宁波港口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宁波盐业得到较大发展,成为重要的海盐输出地。唐代设立明州盐场,是当时重要的盐业管理机构。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宁波盐业继续发展,盐场数量增加,生产技术提高。南宋时期,宁波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盐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宁波盐业达到鼎盛时期,实行“引岸制度”,盐业成为官府重要的

相关内容:

摘要:地名是人民为了社会交往而赋予的特定空间位置,是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语言代号。宁波历史上盐业生产十分繁荣,从先秦到明清盐业都是宁波的支柱产业,建立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产组织管理机构。因此宁波地名被渗透了丰富的“盐”文化,文章通过研究宁波地名了解宁波古代独特的地形地貌,探析宁波盐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


关键词:古代盐业;地名;宁波


地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符号,是文化的镜像,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延续和传承的信息载体,研究城市地名可以了解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轨迹,有助于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特定地域的文化,最初往往是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独立发展并自成特色,作为特殊语言的地名的语音、语义、构词都与地域历史、社会生活、民族心理密切相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特定地域内生产生活的劳动人民的价值取向、独特的历史记忆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是一块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宁波东临东海,海水资源丰富,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发展历史与盐业的兴衰有着紧密的联系。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我国古代最稳定、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在人类自身的生存、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都对盐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盐税收入是历代官府的重要财源,赋税集权中央。《新唐书·食货志》载:“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因此,宁波地名也被深刻地打上了浓郁的盐文化烙印。文章尝试通过研究宁波与盐文化相关的地名,探析宁波历史上的盐业生产活动和海盐文化。



一、宁波盐业生产历史

宁波具备优越的海盐生产条件,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曾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乃至全国著名的海盐生产基地。春秋时期宁波已有海盐生产的记载,宁波在唐代已发展成为当时主要的海盐产区,并随后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盐业生产和管理体制。


《越绝书》“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日余。”明确记载在春秋越国之时,勾践为管理盐业曾设置有盐官。这是最早的有关我国东部和南部漫长沿海地区设置盐官的先秦文献。陈桥驿在《论浙江省的方言地名》(1983)中指出:“既然越语称盐为‘余’,而这一带的越语地名除朱余外,尚有余杭、余暨、余姚三处。三余在于越时代与制盐业的密切关系是完全肯定的。”《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东有海盐之饶”的记载。


随着唐代盐业生产进入全面的发展时期,宁波的海盐生产也趋于繁荣,并发展成为当时主要的海盐产区。宁波的宁海和余姚是著名的海盐产地,杜牧在《吏部尚书·崔公行状》中盛赞其“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


宁波盐业生产在宋元时期进人高速发展时期。盐业生产规模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其产盐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宁波地区除了奉化以外的地区均有分布。《延佑四明志》卷六《盐课》中记载北宋时期宁波所统辖的盐场有昌国盐场、岱山盐场、东江盐场、玉泉盐场、大嵩盐场、清泉盐场和长亭盐场。鸣鹤盐场负责盐的运输。《延佑四明志》和《至正四明续志》相关卷宗还记载了当时宁波鄞县大嵩盐场,慈溪县鸣鹤盐场,象山县玉泉盐场以及定海清泉、穿山、龙头、长山等盐场的,灶户田的面积有一千顷左右。


明清时期,晒盐的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了宁波的盐业发展。宁波除奉化外其余各县均有盐业生产。明朝承袭了元代“团灶”的盐生产组织形式,盐课由盐课司按岁征办。盐课司设在盐场,是明代盐业的基层管理单位。据《慈溪盐政志》记载,宋元至明成化六年(1470),慈溪各盐场位置在大古塘以北潮塘以南。成化六年潮塘建成后,盐场推移到潮塘以北。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末年(1911),又建海塘四条,即榆柳塘、利济塘、晏海塘和永清塘。清代盐场即建于四条海塘之间。


《宁波盐志》记载,明景泰年间(1450—1456),余姚石堰盐场东起鸣鹤盐场杜家团,西至上虞金山盐场,南起大古塘,北至海口,面积有77937亩,场分六仓,日埋上仓、埋下仓、柏上仓、柏下仓、梁上仓、梁下仓。清朝初期,石堰盐场已发展成为当时两浙最大的盐场。据《慈溪盐政志》记载,清宣统三年(1911),石堰场易名为余姚场。



二、宁波“盐”地名

宁波和“盐”字有关的地名很多。文章通过宁波地名网(www.nbdm.gov.cn)查询宁波地名,和盐有关的道路名称就有象山县南至洒水街,北至南街的卖盐弄、北仑梅山地区的盐田大道,以及海曙区南起和义路,北至江边的盐仓巷(现已停用)。以“盐”字命名的行政单位有北仑区的小港盐场、慈溪市的盐仓山村、象山的盐场村等。宁波江东区曾有个小桥叫卖盐桥(华严街一带)、象山丹西街道有个卖盐弄(南起洒水弄、北至南街),颇有生活气息。宁海曙区曾有个路名叫盐仓巷,象山有个卖盐弄,因曾在此处设立盐仓而得名。后因城市规划,该路已不复存在。


另外,宁波临海,产盐历史悠久。过去盐民为祈求生产顺利,生活幸福,逐渐产生了独特的“盐宗教”崇拜,绵延相传。现在象山盐区中还保留了六座庙宇(盐司庙、穆清庙、常济庙、昌国大庙、关头大庙、南堡大庙),用来祭祀盐熬神、盐司神和刘晏神。宁波老百姓的盐宗崇拜足以说明宁波盐业生产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地位。



三、“盐”地名的变迁

(一)谐音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地名中的有“盐”字已经谐音成其它字了。象山石浦镇的“延昌前”即为历史上“盐仓前”的谐音。该地区曾经是制盐、堆盐的地方。还有高塘岛的“孝贤湾”据考证也是“烧盐湾”的谐音。象山石浦镇盐仓前历史上是制盐、堆盐的所在地,因此得名,因时代变迁,谐音改为延昌前。高塘岛的“烧盐湾”谐音后逐渐改成“孝贤湾”。


宁波话中“盐”和“咸”发音相似,所以从“盐”谐音来的“咸”在宁波地名中也有广泛的分布。据考证“咸祥”地名是从“盐场”的谐音转化而来。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因为当地围海造田,盐场渐渐消失,“盐场”的地名便改成“咸祥”,取“吉祥如意”之意。


现在仍在使用的以“咸”命名的地名有鄞州区咸镇南路、咸镇北路,咸兴路、咸祥中路、咸祥街、咸开路、咸江路,北仑区的咸草地弄,以前使用过的和“咸”有关的地名还有江北区的咸宁巷、咸宁路以及海曙区的咸塘街。


鄞州区还有一条河流叫“咸球河”,咸祥镇的行政村有咸一村到咸六村共六个行政村,北仑区还有咸昶村。


(二)越语地名


宁波有很多越语地名,余姚就是一例。清代著名学者李慈铭认为余姚的得名和盐有关,《越绝书》里有“越人谓盐日余”的记载。另外,浙江沿海地区盛产海盐,余姚更是浙江省内最大的盐场。《浙江古今地名·前言》指出,“余姚、余暨(今萧山)、余杭地濒沿海,其地名都与越的盐业生产有关”,由此宁波海盐生产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姚”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与舜的传说有关。《太平寰宇记》一书中曾说到:“舜生于姚邱。”姚邱因在姚水旁边而得名。


(三)从盐业机构衍生过来的地名


1.场。宁波很多地名和盐场生产和管理体系中的建制单位有关。盐场是我国古代所设的一种盐业生产的专业机构,下面设不同的团,团由二、三灶组成,灶由很多家组成。后因盐场周围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而形成了村庄。虽然后来盐场不存在了,但场名却作为地名永久保存了下来。例如象山的石浦镇盐厂和北仑的小港盐场历史上都是历史上产盐的地方,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慈溪市鸣鹤古镇在唐宋时为浙东主要盐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设有呜鹤盐课司,故当地人又习惯称之为呜鹤场。嘉靖《宁波府志》卷十二《额征》中记录了鸣鹤盐场明朝时的生产规模,称其下辖七团,灶户共有二千九百九十六丁,总催四十七名。


另外,还有一些盐场名称在转变成地名的过程中“盐”或“场”字省略,只有主体名称作为地名保留下来。如慈溪的龙头场村。龙头场盐课司从南宋开禧元年(1205)设立后就成为当地重要的盐产地和盐政管理机构。此外,慈溪的石堰村、北仑的穿山村,也是因历史上的石堰场、穿山场而得名。


2.团。明朝宁波在盐业生产组织方面,团是盐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聚煎”的生产形式,即灶户必须在团舍或灶舍内共同煎盐。古时每个盐场都设几个团,每个团设若干灶户,轮流煎办,禁止民间私煎私煮。户籍分民、军()、商、灶四类,仍规定“其后民籍之外,惟灶丁为世业”。明嘉靖年问(1522—1566),宁波府有盐场7个,有盐团85团,灶户12211丁。由于社会发展、地名变更,宁波地区带“团”字且与盐相关的地名已经不多见,但通过宁波地名网仍发现一些与“团”相关的村名,分布在鄞州区、慈溪市和镇海区。如慈溪市观海卫镇有个村叫“团前方”,该村在旧呜鹤盐场杜家团南,居民多姓方,故村庄命名“团前方”。鄞州区的陈家团村、团尖漕村和团桥村都和古代盐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灶。灶特指旧时煮海水煎盐所用的盐灶,由土垡砌成,灶台圆型,四周有门。灶户,是制盐的盐民。宋朝开始,灶户均有灶籍。随着盐灶周围住户多了,发展成村庄,灶名便成了地名。慈溪是宁波市历史上重要产盐区,该地区曾以“灶”命名的行政区划有27个,以“灶”命名的道路共有l3条。如陆家灶村、一灶村、二灶村、三灶村等。带“灶”字的路名有西一灶江路、西四灶路、五灶南路、五灶北路、六灶路、二灶潭路等。慈溪以“灶”命名的河流有8条,如二灶江、三灶江、五灶弯等。此外,还有一个四灶浦水库和“灶”有关。


4.舍。“舍”在古代是海涂渔盐憩息之处,隶属“团”或“仓”。慈溪境内曾经有许多以“舍头”或“舍”命名的村名。宁波地名网上共记载了5条至今仍在使用的和“舍”有关的道路。如车子舍路、方家舍路、绍兴舍路等。有54个带“舍”的村落,主要分布在现庵东、长河、坎墩境内。这些村落的分布与古时这些地方的盐灶分布遥相呼应,无一不显示出在这块土地上盐业生产曾经的繁荣。


5.管。灶下设管,如原慈溪逍林区三管乡,即旧杜家团上管、中管、下管三管地。原范市镇有任溪管村,旧属鸣鹤场淞浦团,后相沿为村名。现在“任溪管路”的路名仍在使用。


6.甲。明时,灶下分甲,每灶一般为十甲,甲以丁主姓氏命名。慈溪市的行政区划中有26条与“甲”有关的地名。分别有二甲村、三甲村、四甲村、十甲村、史家甲村、五房甲村、杨家甲村以及郑家甲村等,都和盐业有着颇深的渊源。


7.丁。丁是村民煎盐之地。慈溪市现有十三丁村、卢家丁村、蒋家丁村等自然村。也有一些地名原来带丁字,现在已经省略掉丁字的,如附海镇下张村,原名即为下张丁。


此外,有些看似与盐毫不相关的地名,其实与盐也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慈溪庵东境内有“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等地名。民国时,庵东盐务分局在所属盐区按东西序列设场务所。



四、宁波海盐文化

海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宁波无疑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代表。宁波市海盐资源丰富,产盐历史悠久,向来是全省的重要产销区域之一。盐、产盐、盐业传承了宁波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海盐文化。宁波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宁波慈溪市庵东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三座瓦盐仓遗址,象山杉木洋村依然保留着当年一座盐民信仰的常济庙和一尊盐神(盐熬菩萨)。古代劳动人民还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时,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形成了盐民独有的宗教文化。


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见证了宁波古代盐业的繁荣。如宁波象山古代晒盐技术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代海盐整个生产过程需要十多道工序,是劳动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象山杉木洋村的“撩生盐”“荆竹盐”和“盐砖”等都是盐产品中的精品盐,古代称之为贡盐。


古代盐民受特殊的户籍制度管理,不仅在生活上艰苦,而且在政治上也倍受歧视和奴役。他们除了在行动上有一定的限制外,所产食盐要全部交公,而其所得仅仅维持活命。宋代诗人柳永的《煮海歌》描写了盐民的悲惨生活:“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呢成岛屿。风干日曝盐昧加,始灌潮波增成卤。”



五、总结

地名是语言学中的专有名词,是语言的重要部分。宁波地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对地名中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分析,可以从语言学的视角探悉、记录特定地域社会生活的历史文化特质。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盐业在宁波工业体系中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很多现存的带有鲜明咸味的地名,很有可能会不复存在。但盐对于宁波这座城市,仍然十分重要,是宁波城市记忆中不可遗忘的烙印,并会一代一代传称下去。


END
文章作者:丁爱侠

文章来源:《宁波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郝志坚

校对:刘优华

审订:檀金玲

责任编辑:刘言

也谈王莽改地名

江苏常熟福、殿二山地名变化考论

关于海南地名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的思考

“声悦童心 我是你的眼”公益课堂:《吃水不忘挖井人》背后的地名故事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发布于 2025-08-02 19:58
收藏
1
上一篇:清朝同治年间的宁波,那时的宁波,如画美景尽收眼底 下一篇:四川石棉尔苏藏族,金秋时节欢庆“过新年”民俗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