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祥之门迈向国际庄,城市发展的辉煌历程

从吉祥之门迈向国际庄,城市发展的辉煌历程"/

从吉祥之门到国际庄,这是一段充满期待与梦想的旅程。吉祥之门,象征着好运与机遇,是我们出发的起点。而国际庄,则代表着成功与辉煌,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这段旅程,收获更多的感悟和成长。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得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加油!愿我们都能从吉祥之门出发,最终抵达国际庄!

相关内容:

一 古老休门——吉祥之门

我是石家庄休门人,地地道道的石家庄土著。在1925年之前(我出生四十四年前),休门还是是一个村子(历史上也曾是乡镇,明嘉靖本《获鹿县志》记有“休门乡”名;清代,休门是获鹿八大镇之一;民国时期也曾经是个镇,因为一位亲戚的父亲曾经是休门镇镇长;在他之前,我的祖父做过休门乡乡长)。

明朝初年,休门原是真定卫的军屯和官庄。

“休门”的意思是吉祥之门,出自古代预测学玄学典籍《奇门遁甲》。休门是八门之一,宜休息聚会,经商,嫁娶,参谒贵人,不可扬兵。

休门,是石家庄市的发源地之一,是城市之根。

1944年休门村某处(《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李惠民》)


我们的方言里,休门读qiu men。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这个读音被打破。印象中,我们自从几岁改说普通话起,就读xiu men了。如果你听见谁说qiu men,就可以断定,他一定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且年龄小不了。

隋朝的时候,就有了休门村。1939年,某处曾出土了一块古砖,上刻“大隋大业七年石邑县休门乡赵氏”字样,所谓“石邑县治所”就是振头(今槐安路和友谊大街交口一带)。

以此推算,休门村历史至少有1400年了。而我,也是当今休门赵氏。但据族里长者整理的家谱记载,我们现在休门这一支的老祖宗叫赵*刚,是明朝时(约600多年前)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的。

几位八旬老人整理的关于休门的资料


赵俊雪老人提供的休门赵氏家谱照片。


据说这家谱被某户人家珍存着,不轻易示人,纸已经很脆弱。


著名书法家赵士恒老先生(已故休门人)书写的手抄本家谱封面。


隋朝古砖上的休门赵氏和明朝的休门赵氏有无血缘关系,我不得而知。不过,好像历史上有很多次,移民到外地的孩子又返回祖籍的。


二、小村石家庄

休门村西北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子,叫石家庄。它很小很小,只有不足0.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六百。最值得称道的资产就是“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获鹿县志》记载)。同休门村一样,石家庄也属于真定府获鹿县管辖。


龙泉寺里《大元真定府获鹿县龙泉院营建记碑》立于“大德四年庚子秋九月壬寅”(1300年),碑上有对石家庄村的记载,说明这个村子至少也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原来石家庄村的位置,大体是现在新华路以北,兴凯路以南,北大街以西,清真寺街以东的这块区域。真的很小,基本就是清真寺和天主堂、金亿城之间。真的很小的一块地方。(见下图)且,它现在是热闹的批发市场,旧日的样貌基本已无踪迹可寻。

原石家庄村在现在版图中的大体位置


二十世纪初,无论是石家庄还是休门,人民大都都过着平静的生活,头裹白毛巾,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一件事情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三 铁路来了

1902年,芦汉铁路(就是京汉铁路,张之洞提出修建,盛怀宣督办,比利时人兴建,张之洞、袁世凯验收)修到了石家庄村,并在那里设立了车站(当时叫“振头站”,或者“枕头站”,因为石家庄村名气太小啦)。

1907年,正太铁路也在石家庄村设置车站,法国工程师直接起名“石家庄站”(当时京汉铁路的站点还叫“振头站”或者“枕头站”)。正太铁路(正定到太原)原本要修到正定府城南的,名正言顺啊!可是,那意味着要跨越滹沱河,成本太高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在正定修铁路,就要经过王士珍(后来北洋时期军政要人)家祖坟,他不同意,所以才没修成。

于是,建设者又想把火车站修到获鹿县——远近闻名的“日进斗金的旱码头”。怎奈,获鹿保守的地方官员害怕修铁路会破坏风水,所以拒绝了。一念之差啊!替获鹿县民众扼腕叹息。他们的后人们,估计替爷爷们把肠子都悔青了。如果当初,火车站修到获鹿,后来的河北省会一定会在西边几十里地而非现在的地方;名字说不定就叫河北省省会获鹿市了呵呵。顺便说一句,在石家庄方言里,“获鹿”也不叫huo lu ,而叫 huai lu,就是现在的鹿泉 。

不由感慨:无论是一个人的命运,还是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村子的命运,一个城市的命运,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都会因为一个看似偶然的因素而改变……

细思量,却又是万千种因缘聚合的结果……

法国人影集里的正太铁路石家庄站


当年的石家庄地标:正太铁路大石桥。


大石桥现在还在,只是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在日伪时期就并轨了,大石桥下的铁路已拆除,所以周围环境变了。桥洞里保存着几段铁轨,你可以去探访一下。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0年1月5日,雪花纷飞中,大石桥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被遗忘的老者,见证了太多太多,惯看秋月春风、世事变幻而不语。

这张图让你觉得奇怪吗?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由于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的铁轨轨距不同(正太铁路为了省钱,用的是1000毫米的窄轨,京汉铁路采用的是标准轨宽1435mm),所以,不能共用一个车站,只好另外修了一个。两个车站比邻而建,现在看起来有些可笑,但在当年,两条铁路运来的货物,都要靠人力在两个车站间来回转运,列车都要在这里耽搁更长的时间,于是,旅馆、饭店、货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料显示:1926年,石家庄转运货栈就有33家,其中22家拥有自己的铁路道岔。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这里,做了搬运工或者从事服务行业。

所以,两条铁路轨距的差异,成为继火车站选址之外的另一个机缘,客观上加速了这里城市化的进程。这块土地真的好运啊!

这两条铁路的修建,令石家庄村和休门村逐渐繁华了起来,开始由农村到城市的嬗变。


四 石门市

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令,批准直隶省属11个城镇自7月起实行市自治制,其中包括石家庄,但人口要超过一万。获鹿县决定把石家庄村和休门村、栗村合并,使人口达33077人,组成一个新市镇。

接下来,是一番城市名号之争,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休门的士绅说:“我们休门历史最久,村子最大,人口最多,当然该叫‘休门市”。而石家庄村士绅则不示弱:“铁路都叫石家庄站,而且民国政府已经把城市命名为‘石家庄市’,这名字不能改!“而栗村的商绅们则分成了两派,有的支持叫石家庄市,因为栗村姚氏和石家庄村姚氏本是一族;也有的支持叫休门市,理由是,这个名字“既体面又吉祥”……嗯,我同意,“吉祥之门”,体面,吉祥。

最后,错失建市良机的获鹿县的乡绅出来调解:“咱们中国人最讲‘和合文化’,和能生财,和是大气,所以,最好从石家庄、休门两村村名中各取一个字,叫‘石门’多好啊!”此言一出,众乡绅纷纷点头捋胡须称是。为获鹿乡绅的豁达和智慧点赞!

1925年8月29日内务总长龚心湛签署命令,批准直隶省将石家庄和休门、栗村合并为石门市。于是,组建石门市政公所,筹建城市。


“石门”是一个凝聚着东方智慧的名字,这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只是说现代城市的兴起,而非文化起源),一个吉祥的城市,一个朴实的城市,一个和合的城市。

然而,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

1928年,中国开始将“市”作为一种行政建制。南京民国政府颁发了《普通市组织法大纲》和《特别市组织法大纲》,规定了设立普通市和特别市的条件,审批程序。此前直隶省实施“市自治制”的11个所谓的“市”,不符合建制市的条件,所以一律取消。

我的理解是:三年筹划建设,城市基本成型,但突然得到通知,建市工作叫停。“石门市”又不复存在了!(怎么都觉得像批准生孩子,人家生下来又不给上户口了的感觉呵呵)。这政府出尔反尔,任性而为,真够不靠谱。

无论有没有名号,无论政府承认不承认,因为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的修建和运营,这块土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势如破竹。休门再也不是那个宁静的古老村落,石家庄也不再是那个不足600人的小小村庄。

且看下面的资料:

“到1930年,石门产业工人总数已达16000多人。1933年7月,石门总工商户约230余家(包括银行,钱庄、工商企业)。随着交通地位的提高,电信、邮政事业也不断发展。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工商业,石门的社会管理机关也不断增加,

政法方面有石门地方法院,石门地方检察院、石门特种公安局;税务方面有石家庄统税管理所、石门区税务征收专局、石门屠宰检验税局,西南区矿产税务局,河北第九区烟酒稽征分局、获鹿县汕饼花籽牙税征收所等等。军队,宪兵,行政机关,军政商税各界官员随员不断扩充。”

有记载,1937年6月,石门人口达72100人。

单看休门的变化:1903年,石家庄最早的巡警出现在休门街头;1919年,这里出现了石家庄最早的私营(民用)发电厂;1922年,这里兴建了石家庄第一个民族纺织企业——大兴纱厂;1923年,这里有了第一家电报局;1930年,在南马路上落成了第一座地道桥;1931年,石家庄第一条公用下水管道在休门开始铺设……

1937年10月10日,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日军侵占石门。


1938年1月15日,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建立,10月7日,签发文件,批准设“石门市”。


伪石门市公署


虽然石门市又“合法”了,日本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继续建设城市,比如休门这一带:1938年,休门东南修建了占地达数百亩的开阔赛马场(我研究,应该是在河北大戏院后面那一大片);同年,石家庄第一家市立医院 “石门同仁会医院”(今市人民医院前身)诞生。但那毕竟是一段黑暗的日子,石家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现在的平安公园一带,曾建有集中营,前后关押过五万人左右,其中两万人死亡。记得小时候,我们孩子们都知道,平安公园和二十中那一带曾经是“万人坑。”现在,公园里有集中营纪念碑,纪念那些不幸的亡灵。

因为“石门市”是日伪政权确认的名分,所以为这个城市以后的改名埋下了伏笔。

1945年,日军投降。国民党政府接管石门。

老石门繁华的大桥街


五 石家庄市

1947年l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红旗插在正太饭店的最高处。但国民党军队对石门的轰炸持续到11月19日。

写到这里,有点感慨,为祖辈经历的殖民统治和战火默哀三分钟……

石门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

1920年的正太饭店


2020年1月5日的正太饭店。


巧的是,两张照片的拍摄年份整整相差一百年。

从网上看到有关部门在研究这些建筑的保护和再生,很开心。


解放伊始,无论是市政府还是军队,对“石门”和“石家庄”两个名字同时使用,有些混乱,于是市政府向河北省政府递交《为呈请批准本市名称仍为石家庄由》的信函如下:

“本市名称敌伪时期叫“石门市”,我解放后,经前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同意,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改名为石家庄市。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至今,所来指示、令文均书写石家庄市,颁发之印信亦称石家庄市。河北省政府成立后,见河北日报登载消息,及钧府来文,又称石门市,意究叫何名为宜?(我们意见仍称石家庄市)请核夺示遵。

在本市设立之专署,其名称,我们意见,亦叫石家庄专署为宜,因“石门”二字系日寇时期所改称。所提是否有当,谨请考虑。”

省政府的回函如下:

“ 秘字第十号呈悉,你市仍用石家庄名称,并已告各有关部门知照。”

于是,1947年1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将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

虽然名字改了,但我们应该知道,“石门市”并不是日伪政府起的,这是1925年时,咱当地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和合传统文化的体现。

然后,这个城市和其它城市一样,经历了“公私合营”,经历了“大跃进”,经历了“三年困难”,经历了1963年8月2日至9日的大洪水,1966年3月22日4时11分至19分的7级地震,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然后,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还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当下,又在上下一心,跟冠状病毒做斗争。石家庄人民必胜!这是一块吉祥的土地!


六 “国际庄”

而今,这个由三个村子合并、三万多人口起来的城市,面积达到220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已经达到五百多万,繁华的商圈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机场、高铁、地铁应有尽有,街上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可以说,石家庄正向国际化都市迈进。虽然城市的名字有点儿土,但自信起来的市民调侃自己的城市是“国际庄”,自己则是“庄里人”。

(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


国际庄的火车站炫不炫?跟当年的“振头站(枕头站)”和法国修的“石家庄站”比比,真真的不可同日而语啊!

现在常听到“百年石门”之类的说法,房地产商也纷纷打起了“石门**”的招牌,勒泰最近修建了叫“石门老街”的商业街,很有感觉。

勒泰中心石门老街


早几年,在大经街西侧建了民国风的街道“中山里”(其实是复建老民生路),成了网红;还有个很大的二十年前建成的小区叫“石门小区”;就连书法家落款都喜欢写“石门***”。这些,都说明民间对“石门市”这一名字还是有感情的。


民国风的中山里

如果投票,“石家庄市”“石门市”,你选择哪个呢?

我会投给“石门”。我的女儿说,她可能投给“石家庄”,因为习惯了。她十九岁。我们这一代,虽然“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但一路走来,对家乡的历史变迁还是有感怀的。女儿这一代,生在繁华都市,习惯了高楼大厦,追求时尚,对过去无感了。他们属于未来;未来,这个城市也属于他们。

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人民政府给它改回“石门市”。感觉会厚重大气有文化许多,更有历史感。也更像市区五百多万、地市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


发布于 2025-08-02 19:43
收藏
1
上一篇:石家庄城市“鼻祖”——千年休门村,一代人抹不掉的记忆足迹 下一篇:奇门遁甲秘法,床位布置巧解失眠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