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妙手“引凤栖梧”,战略布局下的国家发展新篇章
相关内容:
《庄子·秋水》道:“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古书上指凤凰一类的鸟),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代表圣洁、高贵的神鸟凤凰为何选择梧桐为栖身之所,正是由于梧桐所具备的“采伐不时而不蛀虫,渍湿所加而不腐败,风吹日晒而不折裂,雨溅污泥而不枯藓,干濡相兼而其质不变,楠虽寿而其永不敌”的特性。《诗经》亦有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任何地区、国家在开放的过程稳步发展,首要前提便是自身应当具备体制优势、制度优势、环境优势等,如此才能在“百花齐放”的花园中一枝独秀,吸引众多“追随者”的青睐。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早早地在作为闽台合作窗口的平潭实验区种下“梧桐树”,静待“凤凰”栖身的画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量身打造“引凤来”。2009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位处台湾海峡的这座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岛屿由曾经的海防前线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探索海峡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潭综合实验区考察时提出:“大陆市场很大,完全容得下来自台湾的商品,完全容得下来自台湾的企业家。现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基础建设很好,欢迎更多台商到大陆、到平潭投资兴业。我们要从各方面搞好服务,继续为台商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中华民族自古便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台湾与祖国大陆虽因一水之隔,在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存在差异,但海峡两岸却同属中华民族,这种传承自同一种文明的归属感是不会轻易被割舍的。然而,吸引台商的根本还在于经济体制、投资环境等领域的不断完善,我们只有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为台商企业的发展量身打造一个投资环境,从而增强台商的归属感,才能通过资金、人才、能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让两岸的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而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祖国大陆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也不断提升,巨大的大陆市场将成为带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而来自海峡对岸的人才以及资金的引入也将助推大陆改革发展持续深化,而如何让海峡两岸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才是当务之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1日在考察平潭实验区时所提出的:“大陆改革开放,两岸合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台资企业助推了大陆改革和发展。现在和将来,两岸经贸合作仍然十分重要,希望台湾企业家一如既往,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多作贡献。”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两岸唯有加强合作与交流,始终秉持“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两岸经贸合作与和平发展前景便十分光明,“把平潭真正建成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让两岸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是两岸人民的殷切期盼。
打铁还需自身硬,突出优势“凤栖梧”。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平潭实验区时曾叮嘱实验区负责人说:“平潭发展面临的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的机遇。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把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软环境搞好,这样才会吸引更多企业和人员前来干事创业。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平潭的‘真宝贝’,不能毁了‘真宝贝’,引来一些损害环境的‘假宝贝’。”山川河流、绿树红花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最大财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可不是立起一面旗帜,高喊一句口号的事情,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走“捷径”,立足长远,不因眼前的小利而牺牲持续发展的大义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平潭实验区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抓住两岸经贸合作的机遇,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将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进驻平潭,在最大程度激发平潭实验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平潭的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成果也非永恒不变,栽下更多“梧桐树”,才能让浴火凤凰不远万里前来栖息。(文/学习大军,2017年9月22日)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微信ID:xuexida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