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正式发布,中国(含港澳台)共有130家企业上榜,再创新高。若从城市维度拆解,这份榜单恰似一幅中国经济的"活力地图"——有的城市靠央企夯实根基,有的凭民企灵动突围,还有的城市悄悄集齐3家巨头,在细分领域稳占一席之地。

北京:47家企业领跑全球,数量超纽约+伦敦总和
北京以47家上榜企业位居全球城市榜首,这一数字不仅领先国内所有城市,更让国际大都市难以企及:东京25家、纽约21家、伦敦17家——北京的上榜企业数量,比纽约与伦敦的总和还多10家。
细看北京的企业构成:41家央企"国家队"(如国家电网、中石油等)构成核心骨架,5家民企巨头(京东、小米、美团等)注入创新活力,1家地方国资(北汽集团)完善产业版图。其中国家电网以5484亿美元营收位列全球第三,京东则以1610亿美元成为中国民企领军者。这种"央企筑基、民企添彩"的格局,让北京成为全球企业总部分布较为密集的城市之一。

上海:12家企业多元布局,产业链完整度凸显
上海以12家上榜企业紧随其后,企业构成尽显"多元底色":4家央企(中国宝武、交通银行等)、5家地方国资(上汽集团、浦发银行等)、3家民企(拼多多、德龙钢铁等)。
作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上海的500强既有"钢铁巨头"也有"电商新锐":拼多多排名跃升176位至266名,成为榜单中进步最快的中国企业;中国宝武则稳居全球钢铁行业首位。从传统制造到数字经济,从金融服务到现代物流,上海以"全产业链覆盖"展现城市综合实力。

深杭"民企双星":9家企业,两种突围路径
深圳与杭州同以9家企业上榜,却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民企发展之路。
深圳:科技+制造双轮驱动
9家企业中,4家民企(华为、比亚迪、腾讯、顺丰)成为主力,2家央企(招商银行、中国电子信息)、2家地方国资(万科、深圳投控)提供支撑,另有1家混合所有制巨头(中国平安)。从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到互联网服务、智慧物流,深圳的500强几乎覆盖中国科技产业核心领域——中国平安以1586亿美元营收跻身全球第13位,华为、比亚迪则在各自赛道持续领跑。

杭州:民营活力源全域发力
杭州的9家上榜企业里,5家民企(阿里巴巴、吉利控股等)占据主导,2家省属国资(物产中大等)、2家市属国资(杭州实业等)协同助力。阿里巴巴以1380亿美元营收位列全球第63位,吉利控股在汽车制造领域稳步拓展。从电商平台到整车生产,从纺织化工到金属加工,杭州民企的"全域突破",正是浙江民营经济活力的生动写照。

广州:6家"刚需担当",筑牢民生保障网
广州的6家上榜企业看似低调,实则都是民生领域的"关键支撑":1家央企(南方电网)、1家省属国资(广新控股)、4家市属国资(广汽集团、广州工控等)。它们覆盖电力供应、汽车制造、建筑工程、医药健康等刚需领域——南方电网以1186亿美元营收位列全球第25位,保障华南地区电力稳定;广汽集团在新能源赛道加速布局,广州工控则首次进入《财富》中国500强百强,彰显城市工业实力。

这些城市集齐3家500强,细分领域显实力
除头部城市外,4个城市各有3家500强总部,在细分领域展现竞争力:
• 苏州:恒力、盛虹、沙钢(制造业巨头撑起江苏产业半边天)
• 成都:新希望、通威、蜀道投资(农业+新能源+基建,勾勒西部发展蓝图)
• 厦门:建发、国贸、象屿(贸易流通领域"隐形冠军",年营收合计超万亿)
• 济南:山东能源、高速、黄金(能源+交通+资源,凸显山东硬核产业基础)

省份比拼:广东18家领先,民营经济亮点纷呈
从省份看,广东4座城市贡献18家(深圳9家、广州6家、佛山2家、东莞1家),珠三角产业集群优势显著;浙江2座城市10家,民营经济活力突出;福建4座城市6家,贸易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冲刺500强的"潜力股"
本届榜单门槛为322.5亿美元(约2320亿元人民币),国内多家企业已接近这一标准:
• 首钢集团、潍柴动力、海信集团(传统制造业冲刺在即)
• 长城汽车(281亿美元)、京东方(275亿美元)(科技制造领域有望晋级)

一张500强榜单,恰似中国城市的"经济基因图谱":有的靠"国家队"稳扎稳打,有的凭民企灵活创新,有的深耕实体经济筑牢根基。你所在的城市有几家500强?评论区聊聊你看好的本地企业,一起见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