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烟从10块涨到50块,老烟民却买不到当年的味道了。
红塔山1956,90年代柜台里永远缺货。

那时候工资三百块,一条烟顶半个月伙食,还是有人成箱往家搬。
现在便利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摆的是细支爆珠,1956被挤到最底层,落满灰。
不是烟变了,是买烟的人换了一茬。
当年抽它的人,现在要么戒了,要么改抽更贵的,要么干脆抽不动了。
小熊猫死得更安静。
2005年前后,红盒绿盒在酒桌上拆开就是面子,清和风的凉味一出来,全场都知道你懂行。
后来红云红河集团把资源全砸在云烟上,小熊猫连生产线都拆了。
现在二手市场有人收空盒,一盒能换两包玉溪,收的人不是为了抽,是为了拍短视频怀旧。
石林更惨,连怀旧都没人怀。
90年代曲靖卷烟厂靠它打下半壁江山,软白两块五,硬红三块二,红白包装一摆,婚丧嫁娶都能用。
后来厂子合并,石林被判定为“区域品牌”,直接停产。
现在曲靖老火车站附近还有小卖部贴着石林的旧海报,老板说是2008年剩下的,撕下来能当墙纸。
三款烟的共同点:死法都是被自己人干掉的。
不是市场淘汰,是集团内部资源倾斜。

云烟要冲高端,红河要保中端,1956、小熊猫、石林这种不上不下的,就成了牺牲品。
更扎心的是,云南烟草现在主推的细支烟,60%的烟叶还是原来那批。
换了个包装,加了点薄荷,价格翻三倍。
老烟民抽一口就知道,叶子还是那片叶子,魂没了。
有人算过账,如果现在1956还在产,按当年10块的价格,算上通胀,现在应该卖35块。
但真卖35块,年轻人嫌土,中年人嫌便宜,老年人嫌呛。
死结就在这里:想买的买不起,买得起的不想买。
最绝的是,这三款烟的配方其实没失传。
红塔山档案室还留着1956的原始配比,小熊猫的调香师现在在昆明一家香精公司当顾问,石林的卷接技术被写进了职业教材。
只要集团点头,随时可以复活。
但没人敢赌,万一复活了卖不动,连最后的情怀都要砸手里。
烟民能做的只有两件事:要么接受新口味,要么去边境小店碰运气。
去年有人在瑞丽口岸翻出三条小熊猫,生产日期2012年,卖800一条,半小时被抢光。
买的人拆开抽了一口,说味道没变,变的是抽烟的人。
再过十年,可能连这些故事都没人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