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广州市政府网站公布了获批的全市11个区及空港经济区的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区级总规”)是对各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做出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对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细化落实,是编制详细规划以及各类建设项目用地用海报批的规划依据。
越秀区
国际大都市核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要发挥好公共服务高地、现代服务业示范地、国际科技创新地等功能。


海珠区
新质生产力创先区、世界级城市客厅、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要发挥好国际商贸中心重要承载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引领区、现代海洋服务和治理集聚区、城央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等功能。


荔湾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要发挥好国际商贸和交往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彰显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现代都市工业创新集聚区等功能。


天河区
世界级城市客厅、数字经济和总部经济集聚区、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教育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要发挥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引领区、现代都市工业集聚区、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示范区等功能。


白云区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山水智慧城区、港产城融合发展区,要发挥好国际商贸中心重要承载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等功能。


黄埔区
广州产业发展增长极、湾区科技创新主引擎、海丝国际合作先行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东部中心重要承载区,要发挥好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新型国际贸易枢纽等功能。


花都区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世界级航空都会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北部增长极重要承载区,要发挥好国际商贸中心重要承载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国际级旅游目的地重要承载区等功能。


番禺区
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智造创新引领区、狮子洋增长极重要承载区,要发挥好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海洋产业创新发展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功能。


南沙区


从化区
国际交往合作平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要发挥好国际会文旅体展融合发展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新平台、绿色经济创新发展区、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区等功能。


增城区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东部中心重要承载区,要发挥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生态经济集聚区等功能。


空港经济区
国际航空枢纽、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北部增长极重要承载区,要发挥好国际商务合作区、临空高端产业集聚区、空港体制创新试验区、生态智慧现代空港区等功能。


落实底线管控要求。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纳入规划,并分解至各镇街,细化落实管理职责。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成片连片优化布局。
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空间需求。落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基于各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带动能力,提出更加精准的产业布局优化策略,形成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
结合各区产业布局情况及制造业发展用地需要,划定工业产业区块线,夯实产业空间载体,引导各区产业集中布局,打造成片连片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支撑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向各区分解文教体卫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着重加快外围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将涉及人民群众“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纳入规划用地用海保障,着力建设“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颐养”的全龄友好城市。
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向各区分解300平方千米城市更新任务。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
细化城乡风貌特色分区,对珠江、南中轴、环白云山等重点景观控制区域提出城市设计管控要求。传导落实市绿地指标和空间布局,推动全域公园体系建设。
筑牢城市安全底线。统筹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空间。完善灾害风险预防应对体系,确定综合防灾减灾目标并明确地质灾害、洪涝等主要灾害防御措施。
提出主要防灾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应急医疗和救援通道等布局。
来源丨广州日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