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步工具到等级象征,我国古代轿子的演变历程

从代步工具到等级象征,我国古代轿子的演变历程"/

我们来谈谈轿子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从一种实用的代步工具演变为“等级象征”。
轿子,古称“肩舆”(jiān yú),是一种用人抬着走的交通工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但真正发展并成为等级象征,主要是在宋代以后,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一、 早期雏形与实用阶段(先秦至隋唐)"
1. "起源与早期形式:" 轿子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记载可能是一些简单的、用于避雨或遮阳的“屏扇”或“车盖”结构,乘坐者也多是贵族。但真正意义上的、可以多人抬的轿子,在汉代开始出现,但相对少见,更多是作为宫廷或富家的一种特殊待遇。 2. "魏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 随着社会动荡和玄学清谈风气的影响,一些士族阶层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方式,轿子开始逐渐流行起来。这个时期的轿子结构相对简单,材质也较朴素,主要功能还是满足个人出行和休憩的需求,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规定。 3. "隋唐时期的普及与变化:"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社会风气相对开放。轿子开始从上层社会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尤其是在唐代,女性出行常常乘坐轿子,形成了所谓的“轿

相关内容:

中国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文明古国。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中,代步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其中轿子可以说贯穿于中国的封建时代,甚至在步入现代化的中国,轿子也依然存在,不曾消失。轿子是一种依靠人力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经在东西方各国广泛盛行,就其结构而言,轿子可以形象的比作为安装在两根杆子上的床、座椅、座兜或者睡椅。前期的轿子一般是无篷结构,到了后期轿子开始增加了篷子,其形状就类似一个可移动的凉亭或小房子。

轿子在中国古代代步交通工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轿子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古代交通不便情况下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另一方面,轿子在漫长的发展时期中也逐渐的演变成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等级的一种象征。

一、轿子的古老的起源与悠久发展

1、轿子古老的起源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遥远的夏朝初期就已经有了原始的轿子雏形记载,《史记·夏本纪》中有记载“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其中“欙”指的就是最原始的轿子。

通过对古代夏朝遗址的考古挖掘可以得知,夏朝初期的轿子形式简单,只有房顶式与伞顶式两种形式。当时的轿子已经开始多用于人力,由一些奴隶以及社会底层人士担任轿夫一职,多为四人轿形式。1978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陪葬坑中,出土了几件三乘木制肩舆。通过对三乘木制肩舆的研究,可以知道在当时轿子的一些形态设施已经具有相当高的使用价值。

由于中国古代大多数的地区多为山地与平原,地形较为复杂,交通不便,而当时的科技水平较低,人口的增多必然对日常交通出行提出了考验。而轿子满足了贵族官僚的出行需求,以及一些日常的运输需求,所以轿子的出现是必然的。

2、轿子悠久的发展

从前文提到了,轿子在我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实际上,在汉朝之前轿子并不属于官方交通工具,汉朝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王朝更替不断,因此马车等交通工具在当时占据着主要地位。

并且,虽然轿子的产生非常的早,但是在宋朝之前,轿子的名称并没有一定的统一。由于文化种类的繁多,以及战争的影响,所以在宋朝前,历朝历代对于轿子的称呼都有所不同,在秦汉时期,轿子被称之为步辇或者步舆,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普遍称之为肩舆。一直到了宋朝,“轿子”这个名称才得以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汉朝的时候,由于结束了秦朝的暴政,同时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得到快速的恢复,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轿子的发展开始进入了正轨。

例如东汉班固的《西都赋》就有所记载:“乘荫步辇,惟所息宴”,由此可见此时的轿子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模式了。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段,虽有战乱,但是其周期很短,国家大致在稳定状态下。经济发展,军事强大,社会风气开放,总总原因催生了轿子的快速发展,例如著名的国画《清明上河图》上就有乘轿子去踏青的场景。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快速发展,从宋朝至今轿子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无论是轿子的类型还是轿子的操纵方式都延续下来,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改变。只是从古代的日常交通工具演变成现如今的娱乐工具。

而轿子这一日常交通工具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所兴盛发展的原因究其根本在于以下几点。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且科技能力主要服务于农业,在民生交通方面并不发达,而轿子凭借着人力与畜力可以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行驶。可以使人们的日常出行更加的便捷。

二、轿子——“中国古代封建等级的象征”

中国古代分为两个时期,在周之前的朝代以奴隶制度为主,周灭夏后,周朝开始以“分封建国”的形式确定了封建主义专制等级制度,在后世的千年里,无论是王朝的更替还是国家的破灭,这一制度始终伴随中国的古代史。而作为日常交通工具的轿子更是反映中国古代封建等级专制制度的最明显的表现。

1、“世袭轿夫”的悲哀

古代轿夫,大多为世袭制,子承父业。主要因为抬轿也是一门技术。轿铺轿夫人数都有一定额度限制,轿夫也有规定的职名,从职位的划分来看,在职者称为“正班”,没有职名的轿夫称为“外班”,由于正班类似现今的编制人员,所以正班轿夫的工钱比外班轿夫要多。在轿夫的工作上,一般类似现如今的人力市场,轿夫会在专门的地点进行等待,若有人前来定轿,则以抽签方式决定出轿者,抽中者的签要放置一边,以便筒内的竹签都有机会抽中。

出轿所给的酬金,轿铺要抽走一成,若轿夫将酬金虚报瞒报,一经查出则会罚唱堂会一夜,并为轿铺内所有轿夫各做一双草鞋。这种严格且不人道的做法,不仅仅使轿夫的收入在无形中被扣除不少,同时也是对当职者人格的侮辱。

但是即使轿夫的处境及其低下,但是当时由于”世袭”的缘故,不少轿夫的后代即使有想退出的想法,也无法退出。这主要由于中国古代的分散性,古代中国人口虽多,但是多以村庄为单位,因此人口的流动性较差,所以一旦成为了轿夫,其后世子孙就很难脱离当地政府的管辖,其会强制成为轿夫。虽然中国古代的分散性不太人道,但是其管理的强硬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强大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轿夫虽然收入较一般百姓高,但是社会地位较低。一方面轿夫的职业特性导致轿夫在中国古代多为家奴成分。另一方面轿夫的工作,形似以肩扛人,这对于古代盛行的儒家“不做座下人”的理念有所冲突。因此轿夫是个很特别的职位,拥有高收入,但是地位确实很低廉。这与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有直接的联系

2、等级的象征——轿子的内在含义

中国古代各行各业大多都分为官、民两类。轿子也不例外。分为官轿与民轿。轿子在当时主要服务于皇室以及各位官员,同时由于乘轿的的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轿子的规格与制式也有所不同。其中又以皇家的轿子种类最多,规矩最繁琐。如礼舆,是供皇帝上朝时乘坐的;步舆,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内巡行时乘坐的;轻步舆,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视察民情乘坐的;便舆,随时以轿代步用的。

古时轿子是权力和荣耀的重要标志,有深刻的封建等级烙印,历代统治者都曾制定过轿的形制等级,主要体现在轿的大小、帷帐用料、质地和轿夫的人数等方面,同时也会规定不同品级的文官则坐不同的轿子。

据《清史稿》载:“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杂职乘马……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官员、百姓乘轿皆须按例行事,不得逾制,违规则要受罚。

《明史》载:“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明朝初年,对于官员乘轿又加以限制,朝廷曾规定:“京官三品以上方许乘轿”到了明朝中叶,定制才逐渐放宽,三品以下各级官员也开始乘轿出行。在封建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的中国古代,轿子不仅仅只是一种日常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现象性的概念。无论是轿子规格的限制还是轿子形态的种种,都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等级的森严与不可逾越。

三、总结

轿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夏朝的雏形到现今,轿子仍然存在。相较于现今轿子的娱乐地位以及文物地位,在古代的中国,轿子这一日常交通工具更是一种封建等级的象征。这与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有很大的关系,笔者私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才导致了轿子的功利化存在。

轿子可以算是中国古代封建等级的一个重要表现。官轿与民轿的区分可以看出古代官僚体系的严格。官轿的规格与制式的不同,也反映了古代官场上金字塔般的等级制约。当然,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古代小农经济主导下的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得到稳定的发展,而在这种制度之下,由于“经济决定思想”,等级制度必然出现,也必然会延续。

参考文献:

1、《史记·夏本纪》

2、《西都赋》

3、《清明上河图》

4、《清史稿》

5、《明史》

发布于 2025-08-01 04:13
收藏
1
上一篇:机长面临挑战,旅客空中发病,责任归属谁? 下一篇:亲子游市场占比增,高端定制游单价高,全新定制亲子游体验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