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题:压不垮的“铁肩膀”——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雷耀明
蔡琳琳、师浩、张森虎
戈壁腹地,机械轰鸣,黄沙弥漫。
任务进入攻坚阶段,山石突然滚落。
“都退下,让我来!”一个沙哑的大嗓门喊着。
只见他手持强光手电照向施工面,尘土中,逆光而立的身影挺立在蒸腾的粉尘中。
听到这个声音,大家心里瞬间就踏实了。他就是战友们心里的“主心骨”,二级军士长雷耀明。
13个小时后,排险任务顺利完成。雷耀明一直“钉”在现场,一口水、一口饭都没沾。
“每次有高风险任务时,雷班长肯定冲锋在前。”战友们无不被他那副压不垮的“铁肩膀”所折服。
“岩石再硬,也没有咱工程兵的信念坚”
作为工程兵,天天与石头打交道。那些沉默的、顽固的、棱角分明的石头,成了最熟悉的“老伙计”。雷耀明身上也浸透了石头的脾性——有硬碰硬的“铁肩膀”,有耐磋磨的钢铁信念。
初见雷耀明,皮肤黝黑,身材精瘦,但手臂上的肌肉像鼓起的小山包,身着干净的T恤衫,胸口上绣着“中国”。
他的手掌很粗糙,结满了厚厚的茧子,骨节粗大,指尖带着细小的裂口痕迹。他说:“这才是咱工程兵的手,干活久了都这样。”
就是这样一双手,干起活来却特别稳当。在战友们眼中,只要有他在,再棘手的任务都能迎刃而解。

一次紧急施工任务,现场环境复杂,施工质量标准要求高。最险处的混凝土浇灌作业是基础工作,不尽快完成,会影响后续任务。
“我是党员,我先上!”雷耀明说完就第一个钻了进去,只见他一边挥动铁锹将岩壁铲平,再用手一点点地将水泥浆塞进指定位置。戴着手套操作不方便,他就干脆摘掉;穿着雨鞋总打滑,他就干脆赤脚蹲在水泥沙浆中紧急作业。
几个小时下来,水泥浇灌任务按时完成,雷耀明的手和脚却被水泥灼伤。他笑着说:“岩石再硬,也没有咱工程兵的信念坚!”
不仅是急难险重任务,就连日常的带班作业,雷耀明也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最后一个压阵归营。几十公斤重的设备,他抱着一用就是一个班次,一天下来手臂被震得酸疼。
戈壁荒原,近40℃高温,一袋水泥50公斤,雷耀明主动带着5名战友投入战斗,别人一次卸一袋,他卸两袋。他与战友连续奋战3个多小时,卸完45吨水泥。粉尘在汗湿的衣服上一层叠一层结成硬壳,人像泥人似的。
工地排水,24小时不能停,他拖着水泵在水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工作服被碎石刮破,水顺着破口流入,鞋子裤子都湿透了。时值寒冬,下了班衣服一脱下来,冻得硬邦邦的,戳在地上都不会塌。
听着共产党带领家乡人民创建游击队,抵抗日寇侵略故事长大的雷耀明,从小就对军营充满向往,他说:“没有党组织培养,我不可能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高级军士。”
雷耀明给自己立下“铁规矩”,也给战友树起“铁榜样”:哪里最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就战斗在哪里。
“兵越当越老,技术要越来越新”
“敢想敢干有冲劲,胆大心细爱琢磨。”在战友们看来,雷耀明不仅是一位有担当的“铁人”,更是一个爱钻研、爱较真的“全能战士”。
入伍22年,雷耀明几乎把连队的工种岗位干了个遍,熟练掌握并精通工程维护、机械操作与维修保养等多种专业技能。

一次,雷耀明听闻别的连队某机械液压臂在伸缩时频繁出现故障,三两天就要进行维护,与厂家技术人员沟通更换配件后,仍得不到根治。就在单位决定返厂维修时,不服输的雷耀明站了出来。战友劝他:“厂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还能解决?别砸了‘全能战士’的招牌。”
雷耀明却坚持己见:“施工装备变化快、技术更新快,光吃老本怎么行?困难面前就要主动出击!”经过3天2夜,他找到施工作业时灰尘容易进入液压锁这一症结,向厂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彻底解决问题。战友称赞说:“关键时刻,你还真能捣鼓出点名堂。”
某机械润滑系统结构复杂、保养频繁,操作手普遍反映,在对润滑系统保养过程中,经常要2、3人配合拆装盖板,费时费力。雷耀明又琢磨起来,那段时间从工地一回来,他就钻进修理间,拆护板、钻底盘……好几次趴在修理间就睡着了。最终,他通过对润滑系统管线进行改进,让机械保养更加便捷高效。
“工地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在雷耀明看来,施工场上无小事,只要是制约施工效率的问题,都需要倾力去解决。
危险系数高、装药效率低、爆破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一直是困扰爆破施工的“老大难”问题。对爆破专业并不精通的雷耀明,又和自己较上了劲。他一边“啃”专业书籍,一边和技术人员探讨交流,通过深入分析并反复论证炮眼位置、角度和装药量的关系,探索总结出“分段装药与多孔定位相结合”爆破法,施工安全和质量效益大幅度提升。
“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干不成的事。”翻阅雷耀明的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解决问题的点子。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才能成为行家里手。”正如雷耀明所说,“兵越当越老,技术要越来越新。唯有不断钻研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近年来,随着国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雷耀明学习的步伐一刻也不曾停歇。入伍时仅有初中学历的他,不仅自修了大学本科课程,还时常利用探亲休假等时机去地方培训机构、机械工厂参观学习。
去年,单位引进某新型装备,为尽快发挥装备效能,雷耀明带领班组人员日夜攻关:近万字的说明书,使劲钻,不懂的就向厂家打电话请教;上百条操作规程,用心练,十遍不行就再来十遍。连续数十天反复操作实践,他们最终为新装备量身打造出一套全新的施工流程,使新装备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这几年,雷耀明将自己积累的施工经验和维修技巧汇编成册,形成施工方法40多条、技能革新10余项,总结机械常见故障50多种、维修技巧100多条,助力一茬茬官兵快速成长,10余名军士骨干成长为专业技术能手。

“他为国,我守家,这是我们的默契”
槐荫匝地,暑气蒸腾。
七月的北京像被扣在蒸笼里。“这倒是跟我们施工的时候挺像,一会儿衣服就粘在身上了,再一会儿就湿透了。”雷耀明对这湿闷难捱的气候显得格外适应。
2025年夏,应北京市西城区,雷耀明带着妻儿来北京参加边海防官兵“首都尊崇行”活动。作为全军遴选出的11个家庭之一,雷耀明的妻儿除了因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的开心兴奋之余,更多的是骄傲自豪,是作为“雷耀明家属”的荣耀。
2025年7月22日,清晨5点05分,天安门广场,国旗冉冉升起。
这个时刻,对雷耀明一家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刻。
他拉着妻子,妻子牵着儿子。
一家三口站在天安门广场,和许许多多前来旅游的人一起,沉浸在感动和喜悦之中。
对于雷耀明来说,这是难得的相聚,也是结婚多年,第一次陪着妻儿来北京看升旗。
当国旗护卫队的脚步声划破晨雾,原本嘈杂的广场瞬间安静下来。雷耀明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下颌微微收紧。妻子悄悄瞥见他绷紧的嘴角,把他的手握得更紧了些。在这个清晨,一个普通中国军人家庭的身影,就这样成为了天安门广场上一道动人的风景。
说起二人的相识,雷耀明的妻子闫东瑞历历在目。2009年的一天,经人介绍,她与雷耀明第一次见面。“第一印象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实在。”闫东瑞回忆道,“后来,他每次休假回平遥,都会来我店里帮忙,下班再送我回家。他不是那种浪漫的人,但是很贴心、很勤快,对人的好都在点点滴滴里。”
2012年,雷耀明的儿子出生,为这个小家增添了无尽的喜悦和希望。因为任务原因,他只在家照顾妻儿不到一个礼拜,就匆匆赶回部队。

当雷耀明风尘仆仆地再次回家探亲,儿子已一岁多了。原本满心欢喜地想抱抱孩子亲近亲近,可孩子却不认识他。“当时他尴尬地笑了笑,我心里却紧紧抽了一下,有埋怨,更多的是心疼。”闫东瑞说。
2020年,闫东瑞毅然放弃工作,整理好行囊,带着孩子,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故乡,来到戈壁荒漠随军。
“原本是想离他近一点,一家人能经常见面,互相陪伴。结果发现,来了还是见不着。”
离家近3000公里,完全陌生的环境,干燥的气候,强烈的紫外线,见不着的丈夫……一切都让满怀期待毅然随军的闫东瑞倍感委屈。
日子久了,她发现,这个地方的军属好像都这样。慢慢地,她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家安下来了,心也定下来了。
雷耀明能做的,就是每次回家,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全包。儿子的功课,他会一页页检查;儿子不会的题,他会一道道辅导;家里的卫生,他会收拾得干干净净。

踏进家门,雷耀明总能撞见厨房里最温暖的画面——妻子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发梢沾着薄汗。油锅滋滋作响,金黄的土豆丸子在热油里翻滚膨胀。
“别急,刚出锅的最香。”她总这么边说边催促着,“快去洗手,准备开饭。”儿子趴在餐桌边数丸子,偷偷把最大的那个拨到爸爸碗里。
这些圆滚滚的土豆丸子,是雷耀明最爱的家乡味道,裹着妻子手心的温度,让他心头滚烫。
虽然节日团圆时总少一副碗筷,可只要他回来的那天,就是这个家的“节日”。
他回家,她高兴,可有时也免不了唠叨。不是指甲紫了,膝盖破了,就是手上又多了几道口子,多多少少总要带点“伤”回来。每次一进门,虽然衣服很整洁,可疲惫的神情还是掩盖不住。

“他有多辛苦、多危险,从来不跟我讲。”闫东瑞嗔怪着,难掩担忧和心疼。
由于长期加班加点连轴转,雷耀明患上了腰肌劳损,夜里时常疼得难以入睡。闫东瑞特意学了一套按摩手法,每次回家都给雷耀明揉一揉,帮他缓解疼痛。
“有时候揉着揉着他就睡着了。”闫东瑞说,“他们太辛苦了,能为他做点啥,我很满足。他为国,我守家,这是我们的默契。”
雷耀明常说,多亏了妻子,是她扛起这个家,把所有的思念和担忧都化作一句简单的“放心,家里有我”。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支持,让他每一次执行任务时,能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
北京之行结束前,雷耀明特地跑到北京老字号点心店,给闫东瑞买了一盒她爱吃的点心。
十多年来,他们早已将彼此的爱意融进了生活的细枝末节里。这份感情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在风沙的磨砺中愈发坚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