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时光,外婆家窗口下的温馨回忆

夜读时光,外婆家窗口下的温馨回忆"/

这是一个很温馨、充满怀旧感的主题。我们可以围绕“外婆家的窗口”这个意象,展开一段夜晚读起的文字,带点散文诗的感觉。
---
"夜读|外婆家的窗口"
夜深了,书页轻阖,思绪却如同窗外悄然飘落的夜絮,飘飘荡荡,最终落定在记忆深处那扇熟悉的窗口。
那是一扇什么样的窗口?记忆里,它总是亮着一盏温暖的黄晕。不是刺眼的白炽灯,而是带着岁月痕迹的、昏黄而柔和的光。那光,是从外婆家的小屋里透出来的,像外婆本人一样,慈祥、宁静,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外婆家的窗口,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最安心的灯塔。每当放学后拖着疲惫的身躯,或是暑假里无忧无虑地晃荡,远远望见那扇亮窗,心里就涌起一股莫名的踏实。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总能闻到从窗口飘来的饭菜香,或是外婆那熟悉的、带着点草药味的咳嗽声。那窗口,连接着外面的喧闹与屋内的温暖,是两个世界的温柔交汇点。
外婆常常坐在窗边的旧藤椅上。窗外,无论春夏秋冬,窗内,总有外婆的身影。她不是在忙碌,就是在静静地看着。看窗外的风吹动树叶,看阳光在屋瓦上跳跃,看鸟儿飞过,看行人

相关内容:

每次经过宜山路,从桂林路向东,或者柳州路向西,我总要抬头看一眼那个窗口。有没有开窗?有没有亮灯?那是外婆家的窗口。

外婆住在沿马路的第一排房子。我们是上世纪80年代动迁到田林新村来的,外婆和三个子女都住在一个小区,都是5楼。她说,5楼好,敞亮,全都住一起更好,可以相互照应。人家问她,以后老了爬不动楼怎么办?她自信地说:“我可以爬到80岁。”确实,外婆的腿脚很好,一直到89岁,依然可以独自爬5楼。

小时候家里没电话,要说个什么事就得上上下下跑一趟,挺累的。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就在楼下喊一声。外婆说:“只要我窗口开着,人就在家里。”

印象里最多的就是忘带钥匙。外婆家备着所有子女家的钥匙,我放学忘带钥匙,就在楼下大声喊她,她用报纸包好,从窗口扔下来。还有就是喊吃饭,那时候爸妈工作忙,经常安排我们去外婆家里吃饭。外婆做好了,就会第一时间跑来喊我们,不能让菜凉了,凉了就不好吃。

外婆四十多岁开始守寡,独自抚养4个子女,再带大4个孙辈。这个漫长炎热的夏天,我时不时想起在外婆家过暑假的日子。

那时没有空调,外婆一早就在阳台上挂一个大床单,把整个窗户都遮起来。吃过午饭,她就用混合着花露水的水拖地,擦席子,让我们午睡。头上的吊扇转啊转,吹出来的风带着花露水的香味,确实清凉许多。

外婆没文化,但有很多生活的智慧。我时常对妈妈说,外婆家就比我们家要凉爽好几度。阳台上的那块大床单,成了我夏天里念念不忘的画面。

外婆对田林这个地方有执念,我们第三代长大后结婚买房,她一直劝我们不要买得太远。她说田林好,有学校、有菜场、有医院、有好多公交线路,干什么都方便……说白了,就是有外婆。

她希望我们都在她的羽翼之下,她喜欢有事没事就到儿子和女儿家里串个门,她习惯了每次去买菜、去锻炼、去倒垃圾的路上,看一眼儿女家的窗口。

我生儿子的第二天,外婆到医院来看我。她高兴地说:“你知道吗?昨晚我下楼倒垃圾,看到你们家前前后后的灯都没亮,我就猜你去生了,回家后一直念经。9点多,你妈妈就打电话来报平安,我说顺顺利利吧。”后来我去婆婆家坐月子,一去就是两个多月。外婆说她天天到我妈妈家楼下望一眼,盼着哪天有宝宝衣服晾出来,就知道我回家了。

再后来,我买了新房,把爸妈也接走了。田林的老公房出租给别人。我每次回去看外婆,她总要跟我叨叨,说我们房子里住的房客每天要晾一大堆衣服,估计住的人不少,后来一个房客很少晾衣服,说明清静。在她脑海里,这房子始终是女儿家,所以她来来去去都会关心着。她叮嘱我:“等弟弟(我儿子)大了就搬回来。”

窗口就好像是微信上的那个头像,亮着灯就说明在线,暗着就说明离线。曾经,子女家的窗口是外婆的牵挂,如今外婆家的窗口成了我们的思念。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如果天堂能打电话,你会打给谁?”我想一定是外婆。外婆去世前的两个月因为脑梗,无法说话。那些日子,她很烦躁,子女们轮流照顾她,也安抚不了她的情绪。有苦难言、有爱难言,成为她人生最大的遗憾。我想打电话给她,听她再喊我一声“慧兰”。

王慧兰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发布于 2025-07-31 22:28
收藏
1
上一篇:诗歌的温暖,你的外衣有多厚 下一篇:压不垮的“铁肩膀”——致敬“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雷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