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昔时,鸿雁展翅飞南方,勃满怀愧意而南行于交趾探父;今日,秦人纵情大东北,吾一腔孤愤欲独旅两极以解郁。
书 愤纵有龙啸凌云志,热血燃动郁郁趋。庙堂之上多豺狐,弹冠相庆尔虞聚。生年不百思前贤,借古鉴今自宽叙。祈治我心忧烦淤,策马扬鞭疗伤旅。《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嗟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一路风雨奔天涯,肩挑日月失年华。
鸡脖鸡头闪踪影,苦辣酸咸心情佳。
心静了,慎独就是天堂;
情淡了,人生满目美景。
我沿331国道一路“逆行”,终于抵达丹东市郊外的虎山脚下。
虎山,因两个并排高耸山峰,原名马耳山,又状似两只竖立的虎耳,亦称虎耳山,至清代简称“虎山”。虎山平地孤耸,突兀于鸭绿江边,视野开阔,对岸朝鲜的田地、房屋一览无余。这里这里山川秀丽、江河清碧、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是早年安东八大名景之一,有长城、睡佛、虎口崖等二十八个景点,是丹东城郊绝好的旅游胜地。

虎山景区外一处打卡点
我在虎山景区外围的两处打卡点打过卡,便驻车景区停车场,准备购票登虎山逛长城。
和全国其他地方景区一样,虎山景区也把景区大门“安装”在距离景区核心区很远的地方,其良苦用就是在游客身上多薅点羊毛。这真是:学好如登天,学坏一出溜。

虎山门票
虎山长城,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西与甘肃嘉峪关相连,全长约1250米,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辽东副总兵韩斌督建。其地理位置险要,南临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24°30′,北纬40°13′。这里曾是明代长城(辽东边墙)的东端起点,历史上称为“老边墙”。明代为防御女真和朝鲜势力,修建了辽东边墙,虎山长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今景区设有“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纪念碑。

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纪念碑
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纪念碑:虎踞龙盘雕塑是虎山景区的主题雕塑,于二零零七年九月落成。整个雕塑为红色花岗岩材质,底座高度为1.5米,雕塑主体高八点八五米,代表着明长城长度为八千八百五十一点八公里。整个雕塑突出了鸭绿江、虎山长城双龙盘卧的形象,象征着龙的传人力擎民族希望,在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上托起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伟大中国梦。
雕塑的底座部分:底座正面镶嵌着黑色的大理石,在大理石上写着“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虎山”。这十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罗哲文先生所题写的。因罗哲文先生我们才能有幸重睹虎山长城这一“巨龙之首”的雄姿。
雕塑的主体部分:主体底部是汹涌的波涛它象征着鸭绿江和叆河。水的上面是山,在山的一侧是一只虎头这座山便是虎山。在山的右侧站着一个留着长发的东方巨人他代表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东方巨人右手托起一条巨龙,龙头在巨人掌中龙尾幻化为长城坐落于虎山之上;左手扶着初升的太阳,寓意为这里是世界的东方是太阳最早生起的地方。整个雕塑所塑造出的水、山、人、龙、日等造型浑然一体,突出了虎山长城是万里长城最东端起点这一重要地位,同时也显示出只有伟大的中华民族才能修建出这样伟大的建筑工程。

虎山景区“一步跨”景点
虎山景区“一步跨”景点:边境奇观,是景区内一处著名的打卡点,位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因中国与朝鲜在此处江面狭窄,是中朝陆地距离最近的地方之一,最窄处仅1米宽(仅一步之遥)而得名,游客可近距离观察朝鲜生活场景,是丹东边境旅游的特色景点之一。

虎山景区“一步跨”景点:一步跨越中
虽然名为“一步跨”,但实际上不能真正跨过去(跨过去属于越境行为),只是形容两国距离极近。附近有观景台、栈道,还能看到朝鲜的于赤岛和义州郡风光。此处属于边境禁区,禁止下水或试图跨越,否则可能引发外交事件。

虎山长城过街城楼
过街城楼,位于虎山的北坡,整个楼体以红色为主,给人以雄浑的历史韵味,是虎山长城的标志性建筑。过街城楼高23.6米,共五层,其中主体三层,主体城楼高9.6米,主体上女儿墙高0.8米,底层进深20.5米,用仿古青砖砌筑而成;过街城楼的箭楼二层,箭楼部分为仿木结构,高14米,开间14米,进深11米,每层顶部都是青瓦挑檐。

始登虎山长城步道
作为国门,长城选址虎山,确有军事意义,丹东历次被外敌入侵,虎山首当其冲,总被视为军事要塞,最先遭到攻击,任何一个懂得军事的人都知道,占据制高点,就等于控制了战斗的主动权。
虎山长城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位于鸭绿江畔,爱河之滨与朝鲜隔江相望。上世纪90年代初,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虎山南北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经过罗哲文等一大批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为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使教科书中的传统说法得以改写,政府部门也随即组织展开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

登临虎山长城上
现在看到的虎山长城,就是依据1992年通过的《虎山长城修复设计方案》,在明长城遗址上修复起来的。虎山长城现已修复1250延长米,过街城楼、烽火台、敌台、战台、马面等十二景,恢复了当年明长城之首的壮观气势。修复后的明长城依山就势,蜿蜒北去,与丹东市区近在咫尺,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临江峭立的虎耳山,于沿江丘陵中异峰突起、险峻挺拔、怪石嶙峋。沿长城拾级而上到达峰顶,可一览两国风光,举目看去,江城丹东的高楼大厦及鸭绿江大桥映入眼中,放眼远眺,烟波浩渺的黄海依稀可见。回首北望,阡陌纵横,屋舍俨然,丹大公路绕过虎山脚下沿江而过,虎山长城已修复的长城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鸭绿江畔,成为鸭绿江风景名胜中一个旅游胜地。

虎山长城过街城楼箭楼旁
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最初的主要作用是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而努尔哈赤称王以后,为了保住其的“龙兴之地”,他颁布了法令严禁山海关以内的人到关外来。关内的人也不许在满人发祥地的范围内耕种、狩猎。因此,他兴修柳条边,在修柳条边时他下令将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大部分辽东长城拆除掉了。然而历经几百年虎山长城几乎是濒于湮没了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将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误认为是“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其实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就已明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四号墙台一垛口
四号墙台,是一个长宽均8米的平台,墙上有垛口和射孔、通风孔等。这里曾是守城兵卒与攻入长城的敌军厮杀的战场,如今作为游人观光的平台,我们不但可以在这里凭吊历史,更可以在这里放眼长城内外。

四号墙台:放眼长城内外
明代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山上。山下滨江路与201国道相连,江边的帮山台是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 虎山附近有汉代城池西安平县遗址和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战场遗址。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峰火台。

四号墙台:望长城外
回头看,一路攀登而来,山脚下的广场、过街城楼、散落的人家以及远处的丹集(丹东-集安)公路,都可以尽收眼底了。往左侧看,那就是鸭绿江上有名的“一步跨”,是中朝水路边界最窄的水道处。

虎山长城上:远眺五号铺房敌楼
在登上五号铺房敌楼之前,值得注意欣赏的是长城马道上的障墙建筑。这段墙体陡峭,是虎山长城的险隘。障墙与外墙呈垂直状态,是用青砖修造的,墙高2米,宽1.7米,这样的墙共5道,并沿山势一道高过一道。这是防止敌人攻入长城后、进而攻上山顶敌台、占领制高点的重要防御措施。掩蔽在墙内的狙击手可以近距离射击攻上城来的敌人。
登临五号铺房敌楼,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过街城楼和前面走过的敌楼都已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了。这时候,深深地吸一口气,会顿觉心胸坦荡。

虎山长城上:俯瞰丛林掩映里的千米栈道
千米栈道,是虎山景区另一主要景点,中国有三大古建筑那就是长城、栈道和运河,其中运河即人工河。而在虎山景区内这三大古建筑您都可以看到。栈道是从前用木柱、木板等修筑在悬崖绝壁上的通道。

虎山长城烽火台上:隔江俯视朝鲜义州城田野
虎山景区的千米栈道是在原栈道遗址上修建的走在上面既惊险又刺激,特别是“虎口”这一段更是考验你胆量的地方。“虎口” 是天然形成的夹扁石,这段险路有20多米长,远看像老虎半张着的嘴。游客走在上面头上是探出来的巨大而嶙峋的岩石,脚下几乎没有路。走出“虎口”,前面是一段下坡路,紧接着就是索桥,它由五根粗大的钢索组成,有30多米长。走在上面摇摇晃晃使人有一种挑战极限的感觉。

虎山长城烽火台上:隔江俯视朝鲜义州郡于赤岛
鸭绿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不以主航道为界的界河。它在此段便是明证。虎山南麓第一条小水道便是中朝界河,南面江心的孤岛叫于赤岛,隶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的义州郡,面积5平方公里,3000多人口。于赤岛南侧才是鸭绿江主航道。
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脉将军岭南坡,流经中国的吉林、辽宁两省和朝鲜的两江道、慈江道、平安北道,在中国的东港市和朝鲜的龙岩浦附近注入黄海。干流全长795公里,其中流经丹东地区203公里。

虎山长城烽火台上:俯视爱河河口的中国马市沙洲
站在烽火台上环顾四周,朝鲜的义州城、中国的马市沙洲和连接丹东与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清晰可见。规划中的虎山绿水萦绕,山上长城起伏,环山湖游艇穿梭直通鸭绿江,绿树山花与湖水相映,风景如画。这里将建设民俗村、边贸市场、长城博物馆、美食街等。不久沿江游览路将直通虎山景区,从市区到虎山只需十几分钟就能到达。 虎山长城将是集游览、娱乐、度假、科研于一体的深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区。

虎山长城烽火台上:俯视爱河河口虎山浴场和虎山码头
南面,远处是鸭绿江与爱河的交汇处,即爱河的入江口。那里是虎山浴场和虎山码头。从丹东市区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乘游船逆水而上到达虎山码头需要两个小时,游人也可以从水路游览鸭绿江,一览两岸风光。

虎山长城烽火台上:俯视爱河河口的中国马市沙洲
在烽火台北侧下边的一段长城与石山山坡巧妙融为一体,形成一处天然防御隘口。好多游客在此小心翼翼地错身上下着。
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从这里溯鸭绿江上行16公里,在那里树立着中朝两国的界碑---中国一号碑。

虎山长城烽火台上:俯视爱河河口的中国马市沙洲
离开烽火台时,我往虎山之巅望去,山顶敌楼清晰可辨。

虎山长城制高点:山顶敌楼
虎山长城制高点:山顶敌楼。山顶敌楼是虎山长城的制高点,海拔146.3米。
登顶俯瞰:山顶敌楼是一座空心敌楼,凭墙环顾四周,可以尽情饱览虎山长城全景和鸭绿江两岸风光,朝鲜村庄、田园景色尽收眼底,被誉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绝佳体验,整个虎山景区已一览无余。静静的鸭绿江在我们的脚下,这是一条历史之江、文化之江、友谊之江。
西看,是虎山西部低矮山峰,山峰顶上有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也称墩台、烟墩、狼烟台等,其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送军情的建筑。台子上面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用以传送虎山长城的紧急军情。再往西去,在爱河的对岸有丹东最早的县城——汉代西安平县遗址,还有金、元故城九连城、明代镇江城古城址。

虎山长城制高点:山顶敌楼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辽东巡抚王之诰巡查边地来到虎山长城。他触景生情,书写七律诗一首:
九连城畔草芊绵,鸭绿津头生暮烟。
对岸鸟鸣分异域,隔江人语戴同天。
皇仁本自无私覆,海国从来奉朔虔。
分付边人慎封守,莫教樵牧扰东田。
这首诗气势平稳,抒写了虎山一带辽东边地和平宁静的气氛。诗人抒发了与我一样的观感,只是我比他多了一份自豪感。

虎山长城特有构造:山险墙
山险墙,是虎山长城建筑中特有的结构。虎山长城山险墙,利用陡峭的山岩,在临敌的一面修凿成陡壁代替城墙,再将顶部凿削平坦。考古调查发现,山险墙有的在岩石顶部修有脚登窝;有的打出圆孔,可插上木桩或系上绳子,供守城军士上下行走。

虎山长城山险墙览胜
修复后的山险墙用砖石在外侧垒砌垛口墙,在内侧垒砌女墙。

虎山长城山险墙漫步
此段山险墙可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西北部西栅子村的箭扣长城相媲美。
箭扣长城,因山势蜿蜒呈“W”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现存墙体主要为万历年间(1573-1617年)分段修筑,是明代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其海拔1141米,全长约20-22公里,以雄奇险峻、未经人工修饰的原生态风貌著称,被誉为“万里长城最险段”,也是长城摄影和户外探险的热门目的地。其标志性景点:鹰飞倒仰、北京结、天梯、九眼楼。

虎山长城山险墙底端仰望山险墙
从远处看,虎山长城好像从这里断开了,其实作为长城的一种特殊结构,山险墙也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长城总是依山就势而建,有些地方山势陡峭、易守难攻,所以这些地段借用山势,根本就不用再修筑高大的墙体。

虎山长城邦山台
虎山长城邦山台,是文物工作者在虎山发掘的第一座敌台遗址,编号为1号台。这是明代万里长城的东端第一座敌台。据史书记载,明代辽东镇所辖长城东端的第一座敌台称邦山台。文物考古专家经过考证,认定1号台址就是明代的邦山台。因此,修复后的1号台定名为邦山台。邦山台长26米,宽20米,高10米。修复后的邦山台,台顶架有两门火炮,四周插满彩旗,颇有战时威风。
据史书记载,邦山台并不是很大的敌台,当时可能驻兵7-8名。据辽宁省文物考古专家们推断,邦山台的大小应为方圆10米左右,不应建得过大。
但是,为什么把台子建大了呢?原因是有一位著名的旅游专家曾发出这样的忠告:邦山台的位置是整个虎山景区游客的集散地,如果这个敌台规模过小,很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由于更多考虑了旅游安全因素,丹东市在重新修复时最终采取了后者的意见。

虎山长城邦山台:向山险墙开炮
据史书记载: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一四六九年,是由当时辽东副总兵韩斌所督建。
韩斌:字廷用;明定辽中卫(今辽阳)人。生于宣德四年(一四二九),卒于弘治十三年(一五零零)。成化年间,曾任辽东都司都指挥佥事,副总兵官,前后二十余年,久经沙坊,为一代名将。虎山长城的军事设施,主要包括长城墙体,墙台、敌台、敌楼、马面、烽火台,护城河、拦马墙等,这些设施构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
虎山,因山势险要且阻断东西交通,南控鸭绿江水路,故有极其重要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虎山长城也被称作辽东边墙,为防止建州女真人的侵扰,保护东北边地安全而修建。

虎山长城邦山台
虎山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20世纪90年代,考古发现和重建确认了虎山长城的起点地位,取代了传统认为的山海关“老龙头”(实为明长城主线东端)。今人常误认为山海关老龙头是公认的明朝万里长城的东端,但实际上山海关老龙头是明朝万里长城主线(蓟镇、辽东镇交界)的东部重要节点,而非最东端。

明朝万里长城最西端---讨赖墩
那么,明朝万里长城最西端在哪儿?有人说是嘉峪关城楼。而我要确切地告诉你:嘉峪关市讨赖河右岸山崖上的讨赖墩便是。因为,我曾亲临此地见证了的。
虎山长城改写了“明长城东起山海关”的传统认知,1990年经考古确认后,明长城“东起虎山,西至嘉峪关”成为学界共识,并被写入教科书。作为军事防御体系,它融合了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冲突,是东北亚民族交流的见证。
路线:推荐“主峰挑战线”(2小时登顶)或“边境沉浸线”(含古栈道和博物馆,3小时)。最佳季节:春秋季(4-5月杜鹃花海,9-10月红叶)。

虎山长城邦山台下菜园
虎山长城历史博物馆开馆,于2003年5月,是继嘉峪关、八达岭、山海关之后又一处以介绍各个朝代长城的防御功能为主的长城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分上下两层,陈列有虎山出土的明长城城砖、陶器等文物;反映长城历史的大型油画和与长城有关的历史人物雕塑以及之相关的历史文献,全面展示了长城的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地位与作用。
虎山长城历史博物馆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两幅大型半景画,集声、光、电等多种科技手段为一体,逼真地再现了秦代修筑长城的浩大场面和明代灭亡、长城被攻陷时的悲烈场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虎山长城邦山台外:夕阳渲林染地
虎山长城,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融合自然风光与边境文化的独特景点,适合历史爱好者、摄影玩家和家庭游客。
我和在城墙上邂逅的一家三口北京游客下到虎山长城邦山台下游览完毕,一行四人沿修筑在鸭绿江右岸和爱河左岸的旅游车道返回到过街城楼前。我本打算寻野径(景区为了多挣游客钱在此设有摆渡车站、也有社会车揽生意,便在此没有修建往返千米栈道的步道,并在游客踩出的小径上横立着“勿入”告示牌)从千米栈道返回到过街城楼再到景区大门口取车,怎奈黄昏里无人结伴边境线上同行,遂抱憾作罢。

与好友老郑相逢欢聚丹东市
登虎山长城览胜中,好友老郑从哈尔滨市坐动车正往丹东市赶,我俩一直联系不断。还没等我取车,人家已到了丹东市里,并开好酒店呼我快来欢聚相庆!幸甚至哉,歌以和之:
登虎山长城巨龙蜿蜒御外敌,万里长城大明筑。东鸭绿江邦山台,西讨赖河讨赖墩。今登虎山览胜行,成化五年韩斌固。中朝界河一步跨,千米栈道黄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