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风华,探寻莫高窟千年壁画艺术之谜

丝路风华,探寻莫高窟千年壁画艺术之谜"/

这是一首关于“丝路风——莫高窟”的歌词或诗歌,希望能符合您的要求:
"丝路风——莫高窟"
(引子 - 模仿风声或古乐) 呜——呜—— 穿越沙海,掠过戈壁 风的低语,古老的谜 那是谁,在石窟里? 画下时光,千万里
(第一段) 驼铃声声,商旅足迹 风沙漫漫,路途崎岖 丝路驼铃,敲醒晨曦 信仰之光,照亮征途 东方的微笑,神秘慈悲 反弹琵琶,舞动玄机 壁画斑斓,色彩依旧 诉说千年,不变的温柔
(副歌) 丝路风,吹过莫高窟 千年画,凝固了云霞 信仰光,点亮了黑暗 历史的歌,在石壁上留下 丝路风,吹过莫高窟 文化的河,汇成璀璨的浪花 莫高窟,沉默的守望者 守护着,丝路繁盛的传说
(第二段) 飞天裙裾,拂过云霄 反弹琵琶,热情奔放 佛陀低语,禅意悠长 经卷低吟,智慧流淌 工匠巧手,刻画时光 虔诚之心,刻入石墙 历经风雨,历经沧桑 依然矗立,庄严辉煌
(副歌) 丝路风,

相关内容:

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始建于公元366年,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朝代,至元代才停止开窟。现存洞窟735个,分布在1700多米长的崖壁上,共南北两区。南区是开窟的施主及其眷属供佛和礼佛的殿堂,有洞窟492个 壁画4.5万平方米,窟内显著位置安置彩塑,其余四壁、佛龛、窟顶和甬道均绘制壁画。北区是僧侣修行、生活和瘗埋的场所。经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洞窟243个,窟内无壁画和彩塑,有土炕或土灶、烟道遗迹及重要文物。窟前有舍利塔群和寺庙。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5-11世纪初的经卷、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敦煌研究院

展馆介绍

敦煌研究院是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管理的综合性研究型事业单位。院本部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莫高窟,分院位于兰州市城关区。

敦煌研究院坚持“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针,几代莫高窟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逐步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以及符合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规律的“十位一体”战略发展模式和“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已发展成为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遗址博物馆、敦煌学研究实体、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科研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2010年在巴西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会议上,莫高窟被誉为“有效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管理方法的典范”。

展品介绍

初唐·张骞出使西域图,位于莫高窟第323窟

【张骞出使西域图】

公元前二世纪,大汉的北方边境长期笼罩在匈奴侵扰的阴霾之下。某天汉武帝忽然得到个重要情报,匈奴人把月氏人撵得一路向西,砍死了月氏王不说还把他的头拿来做了个酒杯。汉武帝觉得摆平匈奴的机会来了,立刻出了个方案,派人去联络月氏一起合伙暴扁匈奴!

问题来了,派谁去?要到月氏得先过匈奴辖区,谁敢去?一个名叫张骞的青年郎官欣然应募,他性格坚韧,心胸开阔。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领一百多人的西汉使团从长安出发。可惜运气不好,刚出陇西没多久就被匈奴人逮个正着。

单于质问张骞,月氏在我的北方,你们汉朝要越过我去勾搭月氏是几个意思!就这样,张骞被扣在匈奴十多年,但他始终抱着标志汉使身份的旌节,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元光六年(前129年),张骞和随从趁匈奴人不注意,逃出匈奴辖区并艰苦跋涉到大宛。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等人经康居到达大月氏。可这时大月氏的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没人愿意吃饱了撑的去惹事儿报仇!张骞一行呆了一年多,中间还到了大夏,看到联合月氏实在没戏,于是打算避开匈奴从羌中道返汉。

回程还是没躲掉,又让匈奴扣了一年多。幸好赶上单于死了,匈奴内部乱成一团,张骞才再次成功出逃。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终于回到汉朝。出发时的一百多人,历经十三年后,只剩下他和助手甘父,还有他的匈奴妻子三个人回来。

这次出使,虽然没有完成联合月氏的使命,但带回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信息。此后,西汉王朝又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之路。张骞的这次破冰之旅,第一次使中原与西域有了直接交往。历史上把张骞通西域的壮举称为“张骞凿空”,从此仿佛打开了一扇中国通向西方的大门,东西方世界被这条后来称为“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连接起来。

在丝绸之路最为火爆的唐代,博望侯张骞不仅没被七八百年的岁月洪流冲走,反而被画进敦煌壁画成了上墙的经典作品。佛教信众们借着张骞的名人效应,给张骞凿空的壮举来了一次历史错位,赋予了引入佛教的新含义。这幅赫赫有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由三个画面组成。

初唐·汉武帝拜金人,现位于莫高窟第323窟

右上角的第一幅画面,一座挂着“甘泉宫”匾额的宫殿内,立着两尊佛像,一位帝王正带着群臣礼拜。帝王下方的榜题上写着:“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在击破匈奴休屠王时确实获得了祭天金人。但金人有几个、长啥样、放哪儿了,这些战利品的后续故事最靠谱的《史记》《汉书》统统没记。

初唐·张骞拜别皇帝,现位于莫高窟第323窟

壁画榜题这段文字哪来的?《魏书·释老志》说:“案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撰写《魏书》的魏收生活在佛教兴盛的北齐,显然接受了佛教信众改编后的说法。居于下方的第二幅画面是故事的主体,画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张骞。他们之间的榜题写着:“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如果说获得金人之后张骞又去了趟西域,那画中所绘应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再次委任张骞为中郎将,组了个三百多人的超级外交团,带足一直令西域羡慕的中华物产,第二次出使西域。这回主要是想跟与匈奴不合的乌孙结亲,劝他们东返故地,借此断了匈奴的右臂。正赶上了乌孙王昆莫家庭内部闹矛盾,劝人家东归的目的没达成。

汉·敦煌牍 来源于敦煌市博物馆

【汉代敦煌牍】

1980年,从汉长城千秋燧采集到一枚汉简,在长7.2厘米、宽4.3厘米的木片上,用汉隶写着“敦煌”两个大字,这就是现在收藏于敦煌市博物馆的“敦煌牍”。“敦煌”两个字啥意思?东汉应劭解释说“敦,大也。煌,盛也”,说白了就是又大又繁华的地方!可这种解释,怎么看都像望文生义,所以更多的人认为“敦煌”压根儿就不是汉语词汇,而是当地少数民族给这地儿的称呼。

名字看起来都这么广阔的敦煌到底有多大?西汉时敦煌郡下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个县,包括今天的敦煌市、瓜州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一部分,总面积约八万平方公里。为啥要单独设郡?因为敦煌地理位置至关重要,素有丝路咽喉之称,守护好敦煌就等于守住了河西走廊的大门。

光有硬件还不行,关键还得有人!为了巩固这一交通要冲,汉王朝一面征发大批兵士到此戍守,一面从内地向这里移民。在中原吃不饱饭的穷人、受了灾的灾民、各种罪犯及其家属,还有说错话办错事受罚的上层人士,成为了大汉西部大开发的主力军。郡、县、乡、里层层管起来,大汉王朝在河西采用一套完整、严密、高效、畅通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营丝绸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西汉敦煌郡示意图 来源于敦煌市博物馆

这么多人来了吃饭问题咋解决?当然是种粮食,当时叫作屯田。说白了就是国家组织军队和移民在国有土地上和无主荒地上种田。中原人士的迁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敦煌地区农业的发展。河西的屯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边郡粮库充足,人民可耕可战,戍边力量大大加强。

到了西汉末年,敦煌郡人口达到3.8万,以移民和戍卒为主的汉族成为主体民族,并将敦煌发展成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建郡后的敦煌,与酒泉、张掖、武威连成一线,不仅是大汉王朝西部的重要安全屏障,更成为维护丝路、经营西域的重要物资基地。

冰河莫高窟 孙志军 摄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穿透时光的,是坚守的力量。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一代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用无数个日日夜夜丈量千年时光,将一生的热情投射在洞窟的壁画和雕塑上,也把敦煌的文化气韵留存在自己的生命之中。

辉煌盛大的敦煌文化,无比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曾经,藏经洞5万多卷文献的发现,孕育了后来的敦煌学,也呈现了多元文化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谐相处。

发布于 2025-07-31 11:58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莫高窟,千年壁画艺术的瑰宝之旅 下一篇:莫高窟的“莫高”奥秘揭秘,始建于哪个朝代?答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