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遗址确认,揭开中国“最早大学”的历史面纱

稷下学宫遗址确认,揭开中国“最早大学”的历史面纱"/

您提到的关于“稷下学宫遗址确认”并称其为“中国最早的大学”的说法,确实是目前考古界和历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发现和观点,但需要稍微细致地理解。
"核心事实:"
1. "稷下学宫的存在和性质:"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初)齐国(尤其是齐威王、宣王时期)在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设立的一处著名的学术中心。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一个由政府供养、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辩论、著述、交流思想的场所。 2. "规模和影响力:" 稷下学宫规模宏大,吸引了当时中国各主要思想流派(儒、道、墨、名、法、阴阳等)的著名学者(如孟子、荀子、慎到、淳于髡等)在此居住、讲学,甚至获得“上大夫”等政治待遇。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官方举办、规模最大的学术交流中心,对当时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最早大学”的论断:" 基于其规模、组织形式、开放性以及对后世教育制度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稷下学宫具有“大学”的雏形和功能,称其为“中国最早的大学”或“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世界最早的大学之一”是

相关内容:

稷下学宫位置示意图。

考古发掘现场。本文图片均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的外建筑基址群,近日正式被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

从2017年6月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齐故城大城及小城西侧进行了大规模的详细勘探。通过5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证明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为整个齐故城西墙及南墙外侧,唯一一处战国时期高等级的院落式建筑群。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东周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而关于稷下学宫的位置,有多处历史文献指向齐故城西门外。

西汉刘向《别录》,“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齐地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淄水》记载,“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

这些记载没有言明稷下学宫究竟是在齐故城大城西门外还是小城西门外,另有说法在小城南门外,以及稷山之下。但中国历史上所办官学,都附属于政治中心,往往处于国家中枢的西侧,因此稷下学宫不会建在荒郊的稷山下,只会处于齐故城附近。而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除了齐故城小城西门外这处建筑基址群,其余文献言及的地方,均已排除。

考古发现,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紧贴小城而筑,小城城壕直接把其圈护在内,可见两者是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的。田氏代齐后,把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就决定了同时兴建稷下学宫。如此,既把官学置于肘腋之处,便于利用和控制;也将之与中枢相隔,内外判然有别。从这样的设置中可以看到,田氏代齐迁都与建设稷下学宫并举,争霸天下的雄心昭然若揭。

有趣的是,如今,一条名为“黉大道”的乡村公路穿过该遗址中部——而穿过该遗址的乡间道路,历来皆称黉大道;由此路进入村庄的大门,则名为“黉门”。“黉”的意思是学府,历史,总会留下一点蛛丝马迹。

穿越两千年的时光,稷下学宫再次开启“校门”。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于 2025-07-31 10:43
收藏
1
上一篇:循着地名去识字,淄博妇孺皆知的这个字,你我都可能念错了 下一篇:稷下学宫遗址确认,揭秘中国“最早的大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