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欲者安,探寻自律与幸福的平衡之道

节欲者安,探寻自律与幸福的平衡之道"/

“节欲者安” (jié yù zhě ān) 是一句中国古代的养生格言,意思是:
"能够节制欲望的人,才能获得安宁和健康。"
这里面的关键点是:
1. "节欲 (jié yù):" 指节制、约束自己的欲望,特别是生理欲望(如性欲)和物质欲望。 2. "安 (ān):" 指平安、安宁、健康、长寿。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和依据(尤其在传统中医和道家思想中):"
"养精蓄锐:" 节制欲望,特别是过度纵欲,可以保存身体的精气和能量(“精气”),这些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过度消耗会导致精力衰退、身体虚弱。 "维持平衡:" 过度的欲望会扰乱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节欲有助于保持这种平衡,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精神宁静:" 贪婪和欲望过盛会扰乱心神,导致焦虑、烦躁。节制欲望有助于内心平静,达到精神上的安宁。 "延长寿命:" 传统上认为,保养精气、保持心神安宁是延年益寿的关键。因此,节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需要注意的几点:"
"并非禁欲:" “节欲”并非完全禁止欲望,而是强调适度、节制,避免过度放纵。它是一种中庸、平衡

相关内容:

《群书治要·政要论》上说:“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意思是说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放纵者危险,节制者平安。当政为官,节欲是至理。

“患生于多欲。”陈毅有诗云:“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人皆有欲,但欲望太多、太盛、太滥,便生祸害。官欲炙热,不择手段,必然寻靠山、作家奴;贪欲旺盛,饥不择食,必然巧取豪夺;利欲熏心,见钱眼开,权钱交易,必然骄淫奢靡。“贪欲者,众恶之本”。所以陈毅振聋发聩点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欲不可纵,纵则祸滔天,古往今来有抱负有情操的官员无不节欲束己。清朝道光年间刑部官员冯志沂酷爱碑帖字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绝不吐露,以防不肖之人投其所好。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爱好集邮,但从未对他人提起。吉林省水利厅原厅长汪洋湖喜爱吃鱼,却宣称自己忌口、不吃鱼,带出了水利厅干部廉洁奉公的好风气。节欲,似乎有些吃亏,少些自由,但人生平坦,思想纯净,却正是平安的根本。

古人说:“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遗物反己,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也。”“欲”怕勾引,世上许多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勾引人的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把持不住,即陷污秽。节欲是内心的较量,是灵魂的救赎。不为欲秽,不为欲害,要有点狠劲,“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郑培民写下日记,践于行动,“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要有点韧劲,不能“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功亏一篑;不能“泾溪石险人兢慎”,平流无石却沉沦,功败垂成。要守得住清苦,耐得住消磨,时刻不忘修炼,百炼成钢。要有点锐劲,“欲”起就要想到“欲是深渊,欲壑难填”,赶紧修剪,不越雷池一步;“诱”来就要认清“诱惑是毒药,销魂蚀骨”,赶紧防护,弃恶扬善。如此“狠、韧、锐”节欲,下得硬功夫,才有真成效。

发布于 2025-07-30 19:42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成语表里河山,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下一篇:四维视角探秘,拍摄山岳的四种经典手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