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捞出2450公斤,消失的大黄鱼奇迹回归,重现江湖

一网捞出2450公斤,消失的大黄鱼奇迹回归,重现江湖"/

“一网捞出2450公斤:消失的大黄鱼又回来了”这个标题非常吸引人,它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即经过努力,曾经稀少的大黄鱼资源正在恢复,并且捕捞效果显著。
这句话背后可能包含的意义和背景:
1. "资源恢复的迹象:" “消失的大黄鱼又回来了”暗示着过去由于过度捕捞、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大黄鱼数量锐减甚至濒危的状况有所改善。2450公斤的渔获量是这种改善的一个具体体现。 2. "保护措施成效:" 这通常与渔业管理部门实施的保护措施有关,例如: "休渔期和休渔区:" 为鱼种提供繁殖和生长的时间与空间。 "捕捞限额(TAC):" 控制捕捞总量。 "规格限制:" 禁止捕捞过小的幼鱼。 "增殖放流:" 人工培育并放归海中,增加种群数量。 "海洋生态保护:" 改善大黄鱼生存的海洋环境。 3. "渔民信心的恢复:" 显著的渔获量也能提振渔民的情绪和信心,让他们相信之前的保护措施是有效的,未来可以更可持续地进行捕捞。 4. "新闻价值:" 这是一个具有正面新闻价值的事件,因为它展示了环境治理和资源管理可能带来的积极成果

相关内容:

来源:光明日报

冬日的海边,寒风凛冽。

然而,1月15日傍晚的浙江宁波象山石浦东门渔村三大队码头,却是欢腾的海洋:人头攒动,灯火将随波涌动的海水、岸上的建筑照得清清亮亮。当浙象渔31088船从海岸线缓缓驶来时,鞭炮轰天般炸响,等待的群众一下子围了上去。

一网打上这么大的野生黄鱼,船员杨天胜开心地笑了。象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喜讯,早就通过手机从海上传到了岸上:这条船,创下了一个奇迹!

船员杨天胜带着笑容走下了船,激动地讲述着。1月14日晚上8点多,他们在东海165海区作业。一次寻常的起网让船员们惊呆了,只见网里金灿灿一片,“咕咕咕”叫成一团。“入眼的基本都是大黄鱼。”大家兴奋地将鱼获拉上甲板。

“一网啊,一网就这么多。”杨天胜的手划了一个很大的弧度,“这一网160箱,除了小部分鲳鱼、乌贼外,里面有2450公斤的野生大黄鱼,大部分都是1公斤重的,最大的有2公斤多。”

那一边,船老大林海平被几个等候的买家团团围住。“给我点”“给我点”。按照现下的行情,算算账,总共卖了957万。林海平说,捕鱼28年,第一次捕到那么多那么大的野生黄鱼,“给父母和丈母娘留了两条”。

这不仅是林海平28年来的第一次,也是整个东海的历史新高。在象山县水利和渔业局总工方跃的记忆里,一网捞出1000公斤以上的鱼,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情。

刚被打上来的大黄鱼堆满了船舱。象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东海有传统的四大鱼,当年的辰光,我们都是船满满地回来的。可是捞着捞着,黄鱼、小黄鱼、墨鱼早早地就不见了,唯一剩下的带鱼也是少得可怜哦。”72岁的老渔民林永法看着眼前满舱的鱼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厚待大海,大海也就厚待你。痛定思痛,上个世纪70年代,象山渔民率先提出了休渔概念。”方跃说,1979年,浙江省在禁渔区线外实施群众渔业三个月伏季休渔制度。1995年,这项举措上升为全国性渔业资源保护制度。20多年来,这项制度一直毫不松懈地严格执行着。与此同时,象山船老大还联合发起了我国第一个以保护海洋为宗旨的“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小组,如今,志愿者已超万人。

“当然,海洋生态修复,与政府投入也有很大关系。仅最近5年,有关部门就在象山港、南韭山、渔山列岛等海域增殖放流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等10多个渔业品种15.5亿单位,并在韭山列岛建成规模60万平方米的海洋碳汇试验区。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宁波沿海的幼鱼发生量一年高于一年。”方跃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

图片来源:象山发布

“从小到大就没有看到过这么壮观的野生大黄鱼。”村民潘国聪挤进人群拍了好多照片。

(本报记者 曾毅)

【短评】

厚待大海就是厚待自己

明人诗中吟咏,“夜网初收晓市开,黄鱼无数一时来……碧碗分香怜冷冽,金鳞出浪想崔嵬。”大黄鱼,本是我国东海的寻常鱼类。然而,由于过度捕捞,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逼海而来”,能把一片海域染成金色的鱼群,似乎消失在东海波涛之下。如今,像东北虎、雪豹等陆上珍稀动物的回归一样,大黄鱼打破沉寂,再现“金鳞出浪”,人们震动莫名,欣喜莫名,也感慨莫名!

野生大黄鱼枯竭故事走向反转,离不开渔业法和伏季休渔制度。我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1995年实行,到如今已27年,与船老大林海平的“28年第一次”恰好吻合。特别是近十年来,伏季休渔力度不断加大。自2013年渔业法修订后,“史上最严休渔期执法行动”“最严伏季休渔”不断见诸媒体。同时,沿海省市多年不断开展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想方设法恢复海洋渔业资源。这一切,是促成野生大黄鱼故事反转的主要驱动力。

东海大黄鱼从濒临绝迹,到一网打出2450公斤,给我们上了这样生动一课:竭泽而渔,则明日无鱼。厚待大海,大海也就厚待人类。受到精心呵护的海洋渔业生态,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用这样的生态文明思想支配人类的行动,大海才能“不负抲鱼人”,“逼海而来”的金色波浪才会灿然重现。

(作者:周迅)

内容:光明日报(2022年01月17日 01版)

发布于 2025-07-30 08:58
收藏
1
上一篇:“守护平安,情深意浓——“蓝朋友”收到年度最甜蜜‘表白’!” 下一篇:砥砺前行,总有一天荣归故里,风风光光、堂堂正正的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