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西倚天目,北濒太湖,素以“山水清远”著称于世,既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之惬意,亦有“道场霁晓,苍弁清秋”的美景。其实,在吴兴山水特质中,并不缺少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今特地为大家盘点一下我们身边的四大“奇山异景”!
乔木山“石公”“石婆”
出湖城东门至三里桥,荻塘(长湖申航道)南岸,有山名“乔木”。山虽名为乔木,但山上林木并不葱郁。据明代万历《湖州府志》记载:“蛮石出乔木山”,“蛮石”是当地人对建筑石材的俗称,可见乔木山为古代采石宕。今石宕遗址上还遗留有两块巨型孤石,兀然耸立,造型酷似一对饱经风霜的老夫妻朝夕相依,被称为“石公”“石婆”。在夕阳映照之下,巨石形成了剪影,其中一块犹如一手持净瓶杨柳,俯首低眉的观音菩萨立像,堪称神奇!
岘山“洼樽”
湖州城南,过东苕溪水的五一大桥,地势突兀拔高,隆起为山,即为岘山。“岘者,见也。山之首见曰岘”,一出城能瞬见此山,故而得名。这里山水相连,古时即被誉为“城南胜境之首”。今岘山主峰南麓建有辛亥革命先烈——陈英士墓,侧峰则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新近开通的浮玉大桥横跨其侧,气势恢宏。
在岘山侧峰上,有一块不规则长方形巨石,上有一天然凹坑,堪称“鬼斧神工”,志载“可贮五斗酒”,因此得名“洼樽”。唐开元年间,太宗李世民曾孙李适之任湖州别驾时常携幕僚和友人登岘山,把酒注满浑然天成的石樽洼陷中,欢饮其间。李升任左相后洼樽随之而名。唐大历八年(773)春夏,湖州刺史颜真卿率诗友、门生、子侄,乘舟携壶游岘山,观左相石樽,注酒宴集联句。颜真卿、裴循、吴筠、皎然、陆羽、李萼等共29人参与。《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被收录《全唐诗》,全诗共29联58句,参加诗人之众,为唐人联句之冠。宴集唱和,诗酒风流,在中国文坛上可与“兰亭雅集”相媲美!原址上洼樽亭已经重建,让今天的我们可以到此抚今追昔,附庸风雅一番!
东林山“狮子滚绣球”
位于吴兴东林镇境内的东林山,系天目东迤的分脉,突起于菰蒲溪泊之中,三峰鼎峙,山势犹如雄狮偃卧,又得名“狮子山”。在其西北角、大溪之浒有绣球山(其形圆如球故名,又名平远山),在风水上称“狮子滚绣球”,是绝佳的山水形胜之地。山西北二里之遥,有村名“泽河里”,民国风云人物陈英士、陈果夫、陈立夫就是出自泽河里陈家。
东林山四面环水,独耸于镜波之上,佳景天成。自云“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的南宋著名文学家王质(字景文)曾游览东林山,写下了隽快爽健的《游东林山水记》,在其笔下状山之起伏,山树之婆娑,水脉之网络,在东林山巅一览无遗。该游记被收录《历代游记选》,是描写吴兴清远山水的代表作。正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多处历史文献中东林山还被喻为“蓬莱山”,成为历代文人隐士徜徉和流连之地。史书记载的有关人文遗迹超过百项,现山上还有祗园寺、回仙观、锦峰塔、夕照岭、炼丹处等自然人文景观。此外还有众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诸如沈东老与吕洞宾、葛洪炼丹的故事,都使东林山更加神秘诱人。
西山像“节藕”
西山又名西余山,宋《太平寰宇记》载:“西余山,在乌程县东一十八里。”《舆地志》云:“汉文帝封东海王揺之子期视为顾余侯,至县,坐酎金失国,即此地也。”西山东西狭长,起伏连绵,民间有“西山像节藕”之说(下图)。山上曾有宁化寺、弄云亭等胜迹,现山东麓有磴道,可拾阶而上,过凉亭山腰处建有祖师殿,专门供奉道教纯阳祖师吕洞宾。因开山采石,西山西侧山体成了巨大石宕。远望西山,东麓绿韵飘渺,似北宋巨然淡墨轻岚的“披麻皴”,西崖黄石见骨,似南宋马远残山剩水的“斧劈皴”,山顶古松与山前湖漾相叠映,妙合为一幅山水长卷,在这里可尽情领略吴兴的清丽山水、诗意自然。
除西山北侧的西山漾,西山山体还被南荡漾、塔荡漾、草荡漾、诸墓漾和南塘漾等水漾环绕,犹如一座天然大盆景。今年,西山漾景区成功跻身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列。同时,一座肩负振兴传统丝绸产业重任的“丝绸小镇”也在这里启动建设,赋予了湿地公园新的内涵。
吕建樑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湖州发布新闻客户端
下载地址请戳→http://hzfb.hz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