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景泰蓝,从古至今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探秘景泰蓝,从古至今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我们来介绍一下景泰蓝的起源:
景泰蓝,正式名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中国一种非常著名的传统金属工艺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但真正达到鼎盛并闻名于世是在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
以下是关于其起源的详细介绍:
1. "元代初创 (13世纪 - 14世纪):" 景泰蓝的起源普遍认为可以追溯到元大都(今北京)。虽然元代掐丝珐琅工艺已初步形成,但技术尚不成熟,主要特征是胎体较厚,纹饰相对简单,色彩以蓝、绿为主,缺乏明代的精美和丰富。 有一种说法认为,掐丝珐琅工艺是元代从波斯(今伊朗一带)传入中国的。当时元朝与西域交通频繁,各种外来工艺和文化相互交流。波斯掐丝珐琅工艺对元代中国的这项工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的掐丝珐琅器物,如盘、碗、杯、盒等,多为宫廷或贵族使用,开始展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风格。
2. "明代发展至鼎盛 (15世纪 - 17世纪中叶):" "景泰年间的辉煌:" 明代宣德、正统年间,景泰蓝工艺在北京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了"景泰年间(145

相关内容:

喜欢收藏的都知道 ,平时总能听到景泰蓝但是有的人一点也不了解它.今天跟随我的文字一起来了解它吧!

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它以铜作胎体,用细扁铜丝掐成各种图案并焊接在胎体上,再将珐琅釉料填充进图案内,经过烧制、打磨、镀金等多道工序制成。

景泰蓝起源于元代,在明代景泰年间达到鼎盛,因当时多用蓝色釉料,故而得名。其色彩绚丽、造型丰富,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常用于制作摆件、首饰、器皿等,是中华传统工艺的瑰宝。

这是一件铜胎掐丝珐琅提梁壶,装饰有精美的花纹和造型独特的兽形部件,提梁、壶盖边缘、壶身中部装饰带及兽足等部位有鎏金工艺 。右上角有“乾隆年制”印章款识,从风格来看,具有清代宫廷器物的特征,体现了当时掐丝珐琅工艺的高超水准。

这是一件清乾隆款掐丝珐琅龙纹天球瓶,属于中国古代金属胎珐琅器(掐丝珐琅,也叫景泰蓝 )。

背景知识

- 掐丝珐琅工艺:在金属胎上,用细薄的扁铜丝掐成各种图案轮廓,焊贴在胎体上,然后在图案内填充不同颜色的珐琅彩料,经烧制、打磨、镀金等多道工序制成,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明清时期尤其兴盛,乾隆时期工艺达到较高水准,造型、色彩、装饰都有丰富表现 。

e- 乾隆时期特征:乾隆朝掐丝珐琅器在继承前代基础上,造型多样,有天球瓶等各类器皿;色彩绚丽且搭配和谐,常用蓝地衬托,图案题材丰富,龙纹等吉祥图案多见,工艺精细,体现当时高超的制作水平与审美,也反映皇家的奢华需求和工艺技术的成熟 。

发布于 2025-07-29 09:28
收藏
1
上一篇:什么是铜胎掐丝珐琅?探秘景泰蓝制作全过程 下一篇:文化中国行,从宫廷御用到寻常百姓家——揭秘景泰蓝为何如此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