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后山全图,详尽解析宝岛地理风貌

台湾前后山全图,详尽解析宝岛地理风貌"/

《台湾前后山全图》是一份描绘台湾全岛的地图,它展示了台湾在19世纪末的地理、政治和行政状况。这份地图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台湾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后来的台湾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这份地图中,台湾被分为前后山两个区域,前山指的是台湾本岛西部平原地区,后山则是指台湾本岛东部山地地区。这种分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台湾地理的认识,也反映了当时台湾的行政区域划分。
《台湾前后山全图》在绘制时采用了当时的测绘技术,但由于历史原因,地图的精度和准确性有限。然而,这份地图仍然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资料,它为我们了解台湾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这份地图只是一种历史资料,它并不能完全反映台湾的现状。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有了更加精确和详细的地图,这些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台湾的地理、政治和行政状况。

相关内容:


《台湾前后山全图》


我曾见以“台湾前、后山”为名的地图多种,多为绘本(或有彩绘本,色彩鲜明,相当悦目)。石印技术发明后又有摹刻石印本如“粤东省城西湖街富文斋承接摹刻”的《台湾前后山舆图》。这些地图大都分前、后山从两边绘制,因而看完前山部分得倒过来看后山部分。


本文要介绍的《台湾前后山全图》(见图)是彩绘本。

李联琨绘《台湾前后山全图》
(来源:汪毅夫提供)


据《清实录》,同治十三年(1874年)五月二十二日有旨:“福建内地并台湾所属各县及番社,着详细绘图呈览,并着将各种番族形状另行详绘成帙,一并呈进。”转眼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新任福建巡抚李鹤年接手绘图事宜。我们从《台湾前后山全图》跋记“昨奉抚宪李命绘台湾前后山全图,既综核台湾始末事实,亦窃附己意,刍荛之献,伏冀大人鉴察。福建候补同知李联琨绘呈”和题记“新设新竹县”(新竹于光绪元年设县)可知,该图是光绪初年福建巡抚李鹤年“命绘”、福建候补同知李联琨穷一夜二日之工夫绘就的,其态度相当勤勉。


附带言之,绘本原件具有孤本之唯一性。端赖现代摄影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本人得此复制本,将送福建漳州振成巷“(台湾)汪春源进士故居”收藏和陈列也。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高琦,资深媒体人,“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广天下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朝阳民革青委会副主任。录制有中宣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等多部有声作品;朗诵代表作品《脊梁》《等待天明》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并成为网络热搜;纪录片作品有《新丝路密码》《刘亚楼》《织梦年代》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顾盼两岸》,收录了作者自2019年元月起“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写作”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6篇文章。


对于“两岸关系已无联结点”的悲观论调,作者认为,“我写的学术段子(文史笔记)两岸都有读者关注,我讲的两岸故事两岸都有热心受众,这不就是一个联结点吗?每念及此,老旧的手表又上了一回发条。”正如作者所言,退休之人该放下的全放下了,惟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是吾人一生的志业,不放下,也放不下呀!


《顾盼两岸》有声版上线之际,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时,也是京彩台湾继《话说两岸》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


让我们通过《顾盼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征程上,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发布于 2025-07-28 19:27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真相,其实,台湾并没有名为“阿里山”的这座山 下一篇:贵州凯里,欢腾芦笙舞步,共庆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