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这个名字,总让人纳闷。怎么叫葡萄牙?小孩子会问,这葡萄,哪里来的牙呢!要是把时间往回拨一拨,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畬把Portugal音译成“葡萄牙”时,大概也没想到,会让后人误会那么久。泉州话里,“牙”就是“ge”,徐公一时翻译,竟把几百年后的小学生都难住了。可那时谁管这些。“葡萄牙”三个字,就这样印在舆图上,印进汉字世界。

谁也想不到,这个位于欧陆边陲的小国,会在世界历史上卷起巨浪。葡萄牙的国土比不上浙江,也就是重庆大小,搁在中国地图上怕都不显眼儿。可十五世纪它偏偏成了全世界第一个海洋霸主。鼎盛时期,葡萄牙在全球的殖民地加起来有一千零四十万平方公里。连中国澳门那小小的几平方公里,也算作葡萄牙的“海外版图”。你说见过,谁家小孩能掰下强邻的饼?葡萄牙居然做到了。
他们是怎么——由一个边陲角落变成跨洋宰割者的?又为何忽然满盘皆输,落得后人“怀旧”?

如果刨根问底,会发现葡萄牙人的强与弱,都是被历史推着走的。别看今天它默默无闻,每年还有不少中国游客买热浪小镇的门票。可几百年前,这地方哪有这么安分。
葡萄牙一开始只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里的一个边角地带。早先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叫琉息太尼亚。五世纪大军退场后,日耳曼来的西哥特人做过一阵宗主。但很快阿拉伯人在公元711年占领了这片地方,摩尔人横行的日子一晃就过去好几百年。于是伊比利亚人们怒了,开启了漫长的“光复运动”。八百年拉锯换来的是一口气驱逐异族,拼下来的王国名字就叫葡萄牙。

说王国,不如说其实是纵横捭阖的结果。因为中世纪的葡萄牙骨子里更像一片拼凑出来的联盟。直到1147年攻下里斯本,首都才算真正立稳。那时候民族意识刚刚冒头,商品市场的钱包也渐渐鼓起来。阿拉伯语、拉丁语、西哥特语掺合在一起,成了葡萄牙语。市井里的葡萄牙民族慢慢长成。说到底,不是谁的家族传奇,就是一场势力大拼盘。
很多人觉得,大航海时代就是葡萄牙人的独家功夫,但其实也没那么玄。十字军远征搞得地中海乱套,陆路贸易被阿拉伯人割断了。欧洲那时,到处是内斗乱仗,有的国家都快分裂光了。只有葡萄牙呢,国小,资源不多,凑合着有点思路,索性一鼓作气下海。

休达这个地方,一听也没什么名气。但对葡萄牙人来说,它是掀起世界风云的起点。这地方是非洲通往欧洲的咽喉,扼守大西洋门户。1415年,葡萄牙王子恩里克麾下的舰队一夜攻下休达,自此控制南大西洋出入口。可他们的目标不止于此。航海学院、天文台还有一本本抄来的航海图书,葡萄牙把所有钱和人都投进了大西洋。别的国家内讧、拖后腿,而他们悄悄培育出了最擅长在大风浪中飘摇的三角帆船。资料记载,他们还拿中国的指南针做了改进,航海技术一日千里。
几次事故却意外带来大惊喜。一艘船偏离航道,意外发现马德拉群岛;接着又逮着了亚速尔群岛。这些所谓的“天缘巧合”,实际成了葡萄牙拓展新航路时最关键的跳板和补给地。谁能想到,原本没几个铜板的航海外冒险,竟然最后赚到盘满钵满。初期,王室砸重金支持,但回报却扑了空。倒是后来靠着贩奴、掠夺黄金象牙,葡萄牙真的是像中了大奖。

葡萄牙是真嗜血吗?也不全是。但抢得多了,味道就变了。他们开欧洲之先,专门抓运黑奴往欧洲和新大陆,进账数倍。趁着体量小,国策灵活,一夜间把非洲、亚洲、中东、西印度都插上葡萄牙旗帜,无数财富翻滚进里斯本。
可荣光总带着代价。16世纪初,葡萄牙与西班牙又有了大仇大怨。两个本来一母同胞的国家,彼此竞争,越演越烈。制高点是1494年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葡萄牙均分大西洋地盘,东归自己,西归西班牙。你看公事公办?其实暗地里老死不相往来,一个想吃掉另一个。这种明争暗斗,比生意场还要复杂。

现实却往往不按剧本发展。西班牙人靠哥伦布闯出来的新航路,一下闯进美洲,金银堆积如山。葡萄牙虽然抢先布局印度和远东,后来居上的西班牙还是抢走了“日不落帝国”的风头。过招之余,互相吞并也不是没发生。1580年西班牙以血脉为名,直接吞掉葡萄牙几十年,就像把邻居新买的小车开走不还——一场独立战争打了快30年,葡萄牙人才算恢复主权。“日不落”的太阳,瞬间落到别人脑袋上。
葡萄牙在独立后衰落的速度,却比谁想象得都快。海外殖民地一块块丢给了英国、荷兰、法国。丧失贸易站,沦为二流大国,只剩下安哥拉、莫桑比克几个不算富庶的殖民地。曾引以为豪的商贸网络,倒成了帮别人搭的台子。回头看,葡萄牙像不像一个把自己房契抵押出去的小老板?

帝国崛起总自带偶然。起步时,资源紧,会逼出拼命精神;但你想用小体量撑起全球帝国,天生就是致命伤。葡萄牙守不住全球殖民地,船队没法跟大英帝国媲美。王室长年掌控财政,不让普通市民尝试资本投资,资本主义发育胎死腹中。这是个悖论:王朝专制时积蓄爆发力,可往后发展反而卡脖子。
后来,葡萄牙受英国牵制,西班牙又跑去抱法国大腿。拿破仑攻进欧陆,两国都吃了大亏。更戏剧的是,葡萄牙王室落跑到巴西,还反手在南美建了个巴西帝国。这操作放今天,就是老板跑路去了越南,回头拉一批亲戚自己另开公司。
紧接着,一连串国内闹剧收场,叫“葡萄牙共和国”成立。谁承想第一次共和国持续了不到二十年,一场政变政权易手。军人上台差点把国家折腾破产。不是没想改革,统治者卡尔莫纳说自己管不住,塞给了一个名叫萨拉查的前神父。
萨拉查上位,几十年铁腕统治,建了类似法西斯国家的体制。外头对萨拉查的印象常常刺耳。这人能搞经济,能搞教育,温和时候像个书生,翻脸挥刀也绝不手软。二战时既和轴心国做生意,又给英美递材料。打着两面旗,葡萄牙从中渔利。他们钨矿卖得飞快,不惹祸事赚了大钱。
经济上,葡萄牙借着外部“和平红利”,恢复了秩序。萨拉查花巨资扫除文盲,强制孩子进学校,不识字的比例大幅下降。此举让工业也稳步起步,一度在欧洲不算落后。但与德国、法国比,葡萄牙始终没赶上。这里出产模具、旅游出名,还有世界一半的软木塞产自葡萄牙。产业说不上花哨,但不至于完全掉队。
地利人和还是有一说。葡萄牙气候舒服,是地中海文明的窗户。风能用得多——Alto Minho那片风电场,也是全欧洲顶流。电力网拉到西班牙,供应始终不慌。但生活里总有点遗憾。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终究没有像英法那样,把远航富贵转变成工业能力,翻回头自感遗憾。
2023年的数据一摆,人均GDP只有2.73万美元,全国总值不到3000亿。西班牙GDP五倍于葡萄牙,人口资源更上层楼,可说葡萄牙顶多打个北欧小弟的架势。生活倒是没那么糟。游客打卡不断,世界各地的退休老头老太太喜欢搬过来。气候好,物价低,没啥负担,日子怎么都比困在北欧冬夜里强。
但有些葡萄牙人并不满意。葡萄牙平民视资源缓慢流动为恬淡,有人却说这里“走不动、等不到”,甚至觉得生活不过如此。真该这样?对好些人来说,慢一点的生活、不计较名利,人也更容易获得幸福吧。可要真这么讲,按理谁都不该争经济增长排名了。可是又总得有人希望国家强大,对吧。想法来来回回,结论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又有谁会专门在意,那些年“葡萄牙”靠海洋惊艳了全世界,却最终安静回到自己的角落?
事实是,今日葡萄牙安静下来。它的高速和安逸都像晨雾,飘过也罢。原本用来探险的野心,最后成就了世界地图上的边陲风景,每天迎着太阳,在大西洋边上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