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边炉,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之旅,居然也有段意趣
您说得对,“打边炉”(Dǎ Biān Lú)这个说法确实很有意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它的“段意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字面与引申义的巧妙结合:"
"字面意思:" “边炉”指的就是一种放在旁边(或角落)的暖炉、火盆。在古代或特定环境下,人们会在室内或室外放置火盆取暖。所以,“打边炉”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围着(边炉)打转”或“围着(边炉)活动”。
"引申意思:"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现代语境下,“打边炉”的核心含义已经演变成了"指围坐在炭火盆(或现代的电暖炉、空调)旁边,边烤火边聊天、吃饭、喝酒、吃火锅的一种社交活动"。这里的“打”可以理解为“进行”、“围着”、“享受”,带有一种轻松、随意的意味。
2. "社交属性浓厚:" “打边炉”绝非仅仅是取暖或吃饭,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增进感情、交流信息、享受闲暇时光。这种围坐在一起的氛围,本身就带有一种亲密和温暖的感觉。
3. "地域特色(尤其粤语文化):" “打边炉”是"粤语地区(如广东、香港、澳门)非常普遍且
相关内容:
甂在古汉语中是指一种阔口而扁矮的陶器,与炉同为厨具。“甂”与“边”同音,广州人便称“甂炉”为“边炉”。
甂
在冷天,室外朔风凄紧,关河冷落,这时候,躲在屋子里,对着“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自然有一番雅趣。但是,许多市民更喜欢的,是一家大小,或和亲朋戚友,团团围坐,一起“打边炉”。
广州人说的“打边炉”,亦即“吃火锅”。边炉,是指“甂”和“炉”。甂,在古汉语中是指一种阔口而扁矮的陶器,与炉同为厨具。“甂”与“边”同音,广州人便讹称“甂炉”为“边炉”。这也是粤语中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词汇之一例。至于在俗语中,凡是与手有关的动作,均可说“打”,像“打鱼”、“打水”、“打伞”、“打饭”等。打边炉的“打”,则包含着手拿和搅拌的意味。
吃火锅和打边炉,实是同一事物。不过,由于各地人群口味的不同,便有不同的特式,例如有川式、台式、粤式之类。有一回,几位四川朋友邀我去吃火锅,我不知好歹,欣然赴约。只见锅水翻腾,水面上浮动着厚厚的红油,一股麻辣香扑面而来,连鼻孔也被刺激得微微作痒。我有点怕了,正迟疑间,一位老兄见我没动筷,涮了一块肉塞了给我。我一咬,又麻又烫,喉咙像吞了一团烈火,辣得我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再不敢吃下去了。广州人吃火锅,偶然也会蘸点辣酱,但点到即止,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粤谚云,“麻油拌韭菜,各人爱所爱”,味不同嗜,这很自然,并无高下之分。
我想,老广把“吃火锅”说成“打边炉”,强调“打”,表明岭南的先辈,更在意享受这种进食方式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在于“吃”。在寒威凛冽之际,人们捧出炭炉子,“打”便开始了。不一会儿,火星噼啪跳动,一屋生春。又不久,炉膛冒烟,木炭爆出火苗,大家便纷纷围着炉子,搓手取暖。等到甂上的汤,哗啦哗啦地沸腾,人们添上些香油,放上新鲜的鱼片、肉丸、海鲜,用稍长的竹筷,涮着拌着,这又是另一种“打”。一会儿肉质变色,便可捞起,其鲜嫩恰到好处,男女老少,大快朵颐。五大三粗的汉子,少不免要端起双蒸酒,灌口黄汤,喝得酣畅时,还会猜枚行令。当肉吃得差不多时,甂里的水,已变成肉汤,人们便七手八脚,把各式新鲜蔬菜,放进甂里,又搅拌一番。青翠的蔬菜刚熟,清甜脆嫩,让人吃得嘴巴流涎。最后,人们放上粉、面,它经过肉汤泡煮,当然格外可口。打边炉接近尾声,屋子里烟雾弥漫,热气腾腾,酒醉饭饱的人,也已浑身发烫。这时候,三九寒威,早被人们越吃越兴奋的心情逼退。
广州人常说:“打边炉不同打屎忽”,打屎忽即打屁股,是受批评责骂的意思,心情自然不可能愉快。把打边炉与之对比,恰好说明,打边炉的本身,是很让人高兴的事。老广州人在吃火锅时,着眼于一起动手的过程,享受亲朋戚友同愉共乐兴奋恬憇的气氛,这正是把吃火锅说成是打边炉所蕴含的意趣。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强调和谐,是广州人从古以来的传统。
现在,广州人打边炉,早就有较先进的工具,不必再捧出甂炉了。但重和谐的传统,享受齐动手同欢乐的意趣,会一直继承下去。
编辑:赖书香
扫一扫金羊网旅游吧微信,每天给你推送新鲜热辣旅游信息。我们一起旅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