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天贶节,探寻失落记忆中的传统佳节,揭秘那些不为人知的习俗与讲究!

六月六,天贶节,探寻失落记忆中的传统佳节,揭秘那些不为人知的习俗与讲究!"/

我们来一起揭秘一下这个充满历史底蕴却又似乎逐渐被遗忘的传统节日——天贶节(June 6th)。
"六月六,天贶节:被遗忘的传统节日,竟有这么多讲究!"
在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长河中,有许多节日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其中,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被称为“天贶节”(读音:guàng ji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并非法定假日,也常常被淹没在端午节和七夕节之间,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传统习俗,却相当丰富有趣。
"一、 “天贶”是什么意思?"
“贶”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赐也”,即上天赐予的意思。“天贶”就是上天赐予的恩惠、祥瑞。关于这天成为节日,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与北宋有关。
相传,宋真宗赵恒在位时(公元960-1022年),有一年农历五月初六,他在泰山封禅回来途中,于泰山下的小丘(一说为汗液山)休息时,突然发现石头上刻有“天贶”二字,字迹清晰,非人力所能为,认为是上天神迹,是天赐祥瑞。为了纪念这一“天赐”之兆,并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

相关内容:

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

“天贶”意为上天恩赐,这一天,上天究竟赐予了我们什么?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和独特习俗呢?

一、 天贶节的起源:宋真宗与“天书”的传奇

天贶节的起源,与北宋的一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紧密相连。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侵入宋境,宋辽双方在澶州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虽然宋朝每年需要送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但这一结果让赵恒自以为立下了“丰功伟业”。

然而,宠臣王钦若一句“城下之盟,《春秋》耻之”,刺痛了赵恒的虚荣心。

为了挽回颜面,迎合好大喜功的赵恒,王钦若策划了一场天降诏书、泰山封禅的闹剧。 赵恒煞有介事地编造“天降诏书”的骗局,称在正月乙丑,《大中祥符》三篇天书降于京城左丞天阙之上,又于六月初六天书再降于泰山醴泉。

他将其认为“天赐之福”,遂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并前往泰山封禅,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修建了宏伟的“天贶殿”,将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成为法定国家节日,规定全国休假一天,文武百官赴上清宫上香,地方官员设坛祈祷,且禁止屠宰九日。

自此,天贶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二、天贶节的习俗:洗晒、饮食与祭祀的融合

1.洗晒:祛除霉运与虫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贶节原来的含义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衍生出丰富多样的习俗。

其中,洗晒最为常见。农历六月,正值小暑和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阳光强烈,此时洗晒物品,既能祛除霉运,又能防止虫蛀。

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之说。无论是皇宫中的龙袍、銮驾,还是百姓家中的衣物、被褥,都会在这一天拿出来晾晒。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

“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

就连佛教寺庙也会在这一天翻检曝晒所藏经书,称“翻经节”。

而在江南一带,由于梅雨过后衣物易发霉,六月六的晒物习俗更为盛行。

除了晒物,洗浴也是天贶节的重要习俗。

古人认为,六月六是女娲忌日,女子沐浴可祈求祝福,变得美丽婀娜。而且,这一天阴气重,水可禳除灾难,因此女子多在这天沐发。不仅人要洗浴,动物也不例外。

宋人金盈之在《醉翁谈录》中说:

“开封府皆言猫儿常苦寒,一岁中惟六月六日一日热。”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给猫狗洗澡,让它们的毛发易干。

清代,皇家銮仪卫驯象所还会在护城河给皇家御用的大象洗澡,并有驯象表演,吸引众多百姓围观。

2.饮食:消暑与祈福的佳肴


中国人过节,自然少不了美食。在天贶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

江苏一些地区习惯在六月六吃一种面粉和糖油做的面食,有“六月六,吃了糕屑养了肉”的说法。

南方一些地区则有在这天吃腊肉的习俗,认为吃过腊肉,接下来的日子就能健健康康地度过。

陕北有“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的习俗。

此外,绿豆汤、酸梅汤等解暑美食也纷纷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帮助大家抵御炎炎夏日。

这些美食,既满足了人们消暑的需求,又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福。

3.祭祀:感恩与祈愿

在古代,天贶节也是祭祀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祭祀神灵和祖先,感恩他们的庇佑,并祈求下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平安。

在山东,民间会在六月六祭祀泰山神;在临朐、枣庄、滕县等地,人们会到山神庙祭拜。

而在道教中,六月初六晚上,老百姓会前往供奉有玉皇上帝的宫观参拜,祈求玉皇上帝赐福息灾,保佑阖家老少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生意兴隆,期望在下半年获得好运。

三、天贶节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承

天贶节不仅在汉族地区有着丰富的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独特的传承。

1.瑶族的“半年”节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

传说很久以前,瑶族因忘记祭祀神灵,遭到瘟神作祟。后来,瑶家在六月初六土地公公过生日这天,像过年一样大操大办,瞒哄过瘟神,提前返回了天宫,人们才得以安康,而且半年的谷子成熟得格外饱满。于是,六月六过半年的习俗便流传下来。每年过节,瑶家都要撒石灰、放响炮、贴对子,以企盼人畜无灾,五谷丰登。

2.藏族的“响浪节”在农历六月初四至十七举行。

“响浪”是藏语,意为“在一个地方转,求神保佑”。节日时,藏族男女老少来到草原上和高山密林中,扎帐篷、宰牛羊、备香茶、设美酒,祝贺节日愉快。骑手们骑着骏马、牦牛参加赛马、赛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动。青年男女在钹、锣、唢呐乐曲声中唱着热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欢乐的锅庄舞,演出藏戏。


3.满族的“虫王节”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

节日当天,每家派出一人到虫王庙拜祭,杀猪宰羊,敬献虫王爷,祈求虫王爷不生虫灾,让庄稼有个好收成;留在家的人,则翻箱倒柜,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4.布依族的“六月六”又称“敬盘古”“过小年”,是布依族的盛大传统节日。

布依人在农历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过“六月六”。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宰猪杀牛,包粽子供奉祖先,还喜欢吃糯米饭和糯米粑,喝糯米酒,家家户户还要杀狗庆贺。节日期间,妇女们背着装满粽子的篮子,串寨走乡,探亲访友,青年男女身穿民族服装,手提箫筒或二胡,口吹木叶,成群结队来到广场,举行对歌、掷花包、赶表等活动。

传承与弘扬:让天贶节重焕生机



天贶节,这个曾经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光芒的传统节日,不应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

如果你对天贶节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或回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发布于 2025-07-27 22:43
收藏
1
上一篇:朝闻天下,山东聊城抗日根据地今昔巨变,特色产业助力老区谱写时代新篇 下一篇:欢度六月六,共庆传统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