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词 ∣ 赤潮,揭秘海洋生态危机下的“红色警报”

每日一词

我们来看今天的“每日一词”:"赤潮 (chì cháo)"
"赤潮 (chì cháo)"
1. "定义 (Definition):" 赤潮,又称红潮,并不是真正由红色浮游生物引起,而是某些海洋浮游植物(主要是甲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适宜的水温、充足的营养盐、适宜的光照等)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造成的水体变色现象。虽然不一定都是红色,但常呈现红、粉红、橙黄或棕色等颜色。
2. "成因 (Causes):" "营养盐富集:"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人类活动,如农业径流(含氮、磷肥料)、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入海洋,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为藻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适宜的水文和气象条件:" 如水温升高、盐度变化、光照充足、风力减弱导致水体稳定层化等,都有利于赤潮的发生和发展。 "特定藻种:" 并非所有藻类都能引发赤潮,通常是某些特定的甲藻(如夜光藻、卡伦氏藻等)或硅藻。
3. "影响 (Impacts):" "对生态系统:" "消耗氧气:" 大量藻类死亡分解会消耗水中的溶解

相关内容: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中的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引发赤潮的生物统称为赤潮生物,赤潮生物绝大部分属于浮藻类生物。

赤潮会造成海洋食物链局部中断,破坏海洋中正常生产过程,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直接或间接通过食物链在海洋动物体内富集,引起海洋动物或食用这些动物的人中毒甚至死亡。

预防赤潮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源头上减少陆源排污,防止海水富营养化。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控制合理的海水养殖密度和面积;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选用无磷洗涤剂。这些都是有效预防赤潮发生的措施。

一旦发现疑似赤潮现象,应及时报告当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停止在赤潮发生区域进行捕捞、游泳等活动。一旦发现疑似中毒现象,应及时送医救治。

内容来源: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

策划:王玉玲

海报:张 浩

制作:刘志勇

初审:王玉玲

审核:桂 梅

审签:夏 俊

发布于 2025-07-27 16:29
收藏
1
上一篇:环保科普,揭秘赤潮现象及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下一篇:深圳湾海域惊现红褐物质?别慌,那是赤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