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预警,警惕非红色警报!高峰期避让异色海流,贝类禁食保健康

赤潮预警,警惕非红色警报!高峰期避让异色海流,贝类禁食保健康"/

您说得非常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
确实,"赤潮并非只有红色"。虽然“赤潮”这个名字来源于早期观察到的红色或棕色潮汐现象,但实际上,引发赤潮的藻类种类繁多,它们会呈现"多种颜色",包括:
1. "红色或棕色":这是最常见的,由一些硅藻或甲藻引起。 2. "绿色":由绿藻引起。 3. "黄色、橙色或紫色":也可能由特定的藻类引起。
有些甚至可能看起来是"浑浊的或乳白色"的。
"关于您提到的几点,都非常重要:"
1. "高峰期应远离颜色异常海水": 赤潮期间,某些藻类会大量繁殖,并可能产生"有毒或有害物质"(称为生物毒素)。 这些毒素可以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误食"被人体吸收,对人类健康、海洋生物乃至水生动物(包括家畜)造成危害。 颜色异常是赤潮的直接视觉信号,表明水体可能已被污染或有潜在风险。在高峰期远离这些区域,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重要措施。
2. "勿食贝类": 贝类(如牡蛎、蛤蜊、贻贝、扇贝等)是滤食性生物,它们会不断地从海水中

相关内容:

夏季正是海鲜烧烤大受欢迎的季节,不过近期部分沿海地区的政府部门纷纷发出警示,提醒人们要谨慎食用毛蚶、海虹等贝类,以防出现食物中毒。

视频加载中...

近日,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食用毛蚶、海虹等贝类安全警示:建议广大群众在赤潮毒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在食用其他贝类海鲜时,一定要去除内脏食用,且一次不宜食用过多。一旦食用毛蚶、海虹等贝类海产品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腹部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后,必须立即赶往医院救治。 

不久前河北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也发布预警:近期检测结果显示,海虹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已超出安全限量标准2倍以上,如果食用极易引起中毒,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近期不要采集、买卖、食用海虹。 

事实上,贝类出现毒素,并非贝类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由于夏季出现的赤潮引起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袁涌铨:这种产毒藻的赤潮,藻本身产的毒会被贝类累计,贝类吃掉它以后,人如果再吃贝的话,就会产生这种中毒甚至死亡的威胁。 

专家提醒,为了安全起见,夏季应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不捕捞、食用野生的贝类。在烹煮贝类前先除去内脏,不食用烹调的汁液,每次进食较少份量的贝类。 

赤潮高发期 民众应远离颜色异常海水

赤潮究竟是什么?除了在赤潮高发期谨慎食用贝类之外,我们还应该如何避免赤潮的伤害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袁涌铨:所谓的赤潮是由某一种或者多种浮游植物引起的暴发性增殖现象,有多少种浮游植物,理论上来说就会有多少种赤潮,我们现在从全球范围看到的趋势是,引起赤潮的这些优势种开始出现越来越小型化、越来越有毒化的这么一种趋势。 

袁涌铨表示,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海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会使得近海的赤潮爆发频次不断增加,并且有面积扩大的趋势。而导致赤潮发生的有害藻华,有着各种各样的分类,这就使得赤潮并不仅仅是红色。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袁涌铨:颜色上来说,我们其实还会看到有酱油色的海水变色现象,包括黄色的、绿色的各种颜色的海水变色现象。我们如果不是从颜色来分类,从它的优势种来分类的话,有微微型藻、微型藻甚至有些大型藻引起的藻华现象,所以赤潮的话只是我们可能比较了解的一个概念,但是其实它并不一定是红色的。 

专家提醒大家,在海边如果发现海水出现异常的颜色,尤其还伴有异味、出现死鱼死贝等现象,一定要远离海水,并向海洋渔业部门进行报告。而受到一些游客喜欢的海洋“蓝眼泪”现象,其实也是赤潮的一种,代表这个水域的水体富氧化程度比较高,游客也尽量不要去触碰海水。


(编辑 赵汗青)



发布于 2025-07-27 16:29
收藏
1
上一篇:海洋环保科普(9)|赤潮来袭,揭秘人类在防治中的关键作用 下一篇:环保科普,揭秘赤潮现象及其环境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