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暖冬?今年是暖冬吗?权威说法揭晓!
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暖冬”以及今年的情况。
"什么是暖冬?"
“暖冬”通常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周期或年份内,冬季(在中国气象学上一般指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显著高于该地区常年(通常指30年平均)同期气温的现象。
"关键点:"
"相对性:" 暖冬是相对于“常年”或“正常”冬季气温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冷或热。
"衡量标准:" 通常由气象部门根据历史气候数据(如月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来定义,比如某地的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多少摄氏度(例如,超过2℃或5℃以上)就可能被定义为暖冬。
"区域性:" 不同地区的暖冬标准可能不同,因为各地的常年冬季气温基数不同。
"与气候现象的关系:" 暖冬可能与特定的气候模式有关,例如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西伯利亚冷空气活动偏弱等。
"今年(2023-2024年)是暖冬吗?权威的说法来了!"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权威信息和分析:
"2023-2024年冬季(通常指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被初步定义为一次“暖冬”过程
相关内容:
半岛记者 潘立超
每年冬季,暖冬还是冷冬这个话题都倍受公众关注。12月上旬的时候出现强降温,有人就说是出现冷冬了,但是本周天气比较暖和,又有人说是暖冬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暖冬?
青岛市气象台预报科科长毕玮介绍,暖冬只是相对平均的概念,一般冬季(12月~次年2月)某一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就称为暖冬。暖冬并不意味着整个冬季都很暖和,有时也会出现较寒冷的天气,但是整个冬天相对于正常情况来说,暖的时间要长、强度要大。暖冬与厄尔尼诺的出现有一定的关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和异常降温的两种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常常会引起我国冬季气候的异常。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常常导致我国冬季温度上升,形成暖冬。1951年~2000年发生过14次厄尔尼诺现象,有13次我国出现了暖冬。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我国冬季气候表现出持续偏暖。
就今年来说,2018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转为偏暖并不断发展增强,并于2018/2019年冬季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国内外一致预测,2018/2019年冬季欧亚大气环流整体以纬向型为主,不利于冷空气频繁活动,有利于我国气温大范围偏暖。至于今年是不是暖冬,还要看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结果,要等到冬季结束才会有定论。我们现在谈论暖冬还是冷冬为时尚早。
据毕玮介绍,随着气候的变暖,暖冬变得越来越常见。1951年~2017年间有21个暖冬。而且,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冬天的平均气温开始明显呈现出偏高为主的趋势。在21个暖冬年份里,只有4个年份来自1951年~1989年期间,另外17个年份来自于1990年~2017年期间。但是,即使在暖冬过程中也会有阶段性的偏冷和阶段性的偏暖。2010年以来,欧洲连续多个冬天出现严寒天气,但这未能改变当地冬季总体偏暖以及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
据青岛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凌艺介绍,23日岛城天气多云转晴,有轻雾,局部有雾,北风陆地3-4级转5-6级,阵风7级,海上4-5级转6-7级阵风8级,市区及沿海最低气温1℃左右,内陆区市最低气温-3~0℃,全市最高气温在4~6℃。24日晴间多云,北风转南风陆地3-4级,海上5-6级,市区及沿海最低气温-3℃左右,内陆区市最低气温-9~-4℃,全市最高气温在2~3℃左右。25日 晴转多云,有轻雾,北风陆地3-4级,海上5-6级,市区及沿海最低气温3℃,内陆区市最低气温-3~2℃,全市最高气温在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