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东侧1.5千米处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
发现时间:1974年3月,兵马俑一号坑被发现,随后在1976年,考古队又陆续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
建筑布局:兵马俑坑主要包含4种俑坑,均为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1、2、3号坑整体呈“品”字型。其中1号坑面积最大,内部主要为兵马俑、战车以及步兵组成的长方形军阵;2号坑内部为战车和骑、兵马混合组编的大型军阵;3号坑面积最小,内部大部分为木质战车和执殳的仪仗;4号坑有坑无俑。
出土文物

种类丰富:兵马俑坑共出土了约8000个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战马、战车和武器。各类陶俑形态各异,包括跪射俑、骑兵俑、车士俑等,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发式不同,手势与面部表情各有差异,8000名将士有8000张面孔。
工艺精湛: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意义:兵马俑是秦代军事制度和军队编制的实物见证,生动展现了秦朝军队的风貌,为研究秦朝军事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价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