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奇味之谜,德宏撒撇,被称为“中国奇葩美食”,究竟有多“怪”

探寻奇味之谜,德宏撒撇,被称为“中国奇葩美食”,究竟有多“怪”"/

德宏撒撇(Sā Pēi)确实被很多人称为“中国奇葩美食”,这种“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也正是这些特点让它独具风味,成为云南德宏地区的特色名片:
1. "气味浓郁独特 (Intensely Pungent and Unique Aroma):" "核心原因:" 撒撇的灵魂在于其使用的"腌芫荽(或称鱼腥草)"。这种芫荽经过特殊方式腌制,会产生强烈的、类似鱼腥的氨味和硫化物气味。 "“怪”在哪里:" 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这种气味非常冲鼻,甚至可能让人联想到腐烂物或化学物质,闻起来确实“怪异”。但对于当地人或爱好者来说,这是撒撇鲜美的标志。
2. "汤底清澈见底,配料“混战” (Clear Broth, "Battle" of Ingredients):" "外观:" 撒撇的汤底通常是用牛骨或牛杂熬制,去除了浮油,呈现出清澈的淡黄色或乳白色,看起来非常干净。 "“怪”在哪里:" 与其浓郁的气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清澈的汤底。更“怪”的是,这清澈的汤底里会“容纳”下各种五彩斑斓的配料:绿油油的腌芫荽、粉红色的腌豆粉(或米线)、

相关内容:

瑞丽

一座祥瑞美丽的边陲小城

作为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城市

瑞丽与缅甸三面接壤

两国三城,守望相连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典型的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使得这里竹木常青、花开四季、果香终年

傣族、景颇族等多个民族世居于此

南亚东南亚的客商往来于此

多元文化造就了这里酸甜苦辣兼具的美食多样性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作为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瑞丽的街巷中从不乏傣家风味

其中

“中国奇葩美食”撒撇可谓一绝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撒”是傣语,意为凉拌

“撇”指的是牛苦肠

取自牛苦肠的神秘苦水

被外地食客传为“牛粑粑水”

为撒撇引来无数外地猎奇者和猎食者

苦撒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新鲜的牛里脊

就地去筋

在厨师刀下生风、精准无误的操作下

一块细嫩无筋的“小鲜肉”

将为今天的主角献身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精挑细选的牛苦肠

则需经历一番繁复的工序

最终作为苦撒的“灵魂汁液”

隆重登场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苦肠中的牛胃液和未消化物一同慢熬

彻底焙干后,再次滤煮

历尽辛苦,终得苦水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虽是“苦水”

却有迂回爽口的一丝甘美

不仅清火

更是开胃生津的利器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善用山茅野菜和植物香料的傣族人

在一碗撒撇里演绎着

中国菜系食谱里的无双之法

只见各色佐料

被细细切碎、装盘

只等稍后的“与肉共舞”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几经摔打锤炼的牛里脊

瘫软成泥

将天然的植物辛香融入肉泥

黏合出一个圆润的肉团

家常调料相佐

甘苦怡人、回味绵长的苦水点化

一份迷人的苦撒蘸水

已成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柠檬撒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如果说苦撒是重口味

那么柠檬撒就是小清新

炒熟的牛肉末

加辣椒、香柳、刺芫荽……

最终邂逅清香酸洌的柠檬汁

清新怡人,酸中带辣

惹人食指大动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油辣子撒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是傣家人不可或缺的滋味

一份红油浸润、香辣过瘾的油辣子撒

既可佐酒,也能送饭

举箸间尽得酣畅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一道撒撇

万物皆可为撒

云南人最为家常的米线

因为有了这傣家的撒撇坐镇

又多了几分酸苦火辣的迷人风情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拥有1700年历史的勐卯老城祥和宁静

瑞丽江水光潋滟,似静好岁月

滇缅路逶迤前行,如人生之路

而人生况味,又恰似一份傣家撒撇

哪怕百转千回,终归苦尽甘来

(来源:拾云南)

发布于 2025-07-27 01:58
收藏
1
上一篇:云南特色美食“撒撇”能否带上飞机?官方解答揭晓→ 下一篇:云南撒撇,简直太太太懂整了!一探舌尖上的地道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