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视野,台北至东北,两岸媒体人共鉴故宫之美

跨越海峡视野,台北至东北,两岸媒体人共鉴故宫之美"/

我们来探讨一下从台北到东北,两岸媒体人眼中“故宫”的不同视角。
需要明确的是,“故宫”通常指位于北京(紫禁城)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则是紫禁城旧藏文物的一部分,迁台后成立的机构。虽然都冠以“故宫”,但指代对象不同,两岸媒体人在报道或评论时,其关注点和情感色彩也会有显著差异。
"一、 台北媒体人眼中的“故宫”(指台北故宫博物院)"
1. "身份认同与文化根源:" "核心视角:" 对于许多台湾媒体人,尤其是本土派媒体人而言,“故宫”是台湾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它承载着台湾近代史的特殊历史记忆——文物的迁台过程本身就是一部两岸分治的历史叙事。 "报道重点:" 倾向于强调“故宫”作为台湾文化资产的地位,将其与台湾本土文化、历史教育相结合。报道内容常围绕展览、文创产品、学术活动等,突出其在台湾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例如,如何通过“故宫”文物来连接台湾民众与中华传统文化,或者如何让年轻人重新发现“故宫”的魅力。 "情感色彩:" 常带有自豪感和珍视感,视其为“自家”的宝贵财富,但也可能伴随着对文物在大陆“母体”的思念或历史成因

相关内容:

中新社沈阳9月11日电 题:从台北到东北 两岸媒体人眼中的故宫

作者 李晛

“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且多元,融合了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特点;台北故宫博物院则融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精髓,注重实用与美观。”来自台湾的新中华儿女学会研究员陈斯俊11日在参观沈阳故宫时如是表示。

9月11日,两岸媒体记者和台湾青年自媒体人走进沈阳故宫。李晛 摄

“一起来聊辽——两岸媒体看辽宁”活动正在辽宁进行,来自两岸的媒体记者和台湾青年自媒体人走进沈阳故宫时感触颇深,大家对两岸故宫进行分析解读,从不同角度讲述各自的“故宫印象”。

沈阳故宫是中国目前仅存最完整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也是清入关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东巡驻跸和储存宫廷珍品的重要场所,为清代宫廷三大艺术宝库之一。走进沈阳故宫,红墙绿瓦、飞檐翘角,满族建筑的独特韵味尽收眼底。

生于1990年的陈斯俊言谈中透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沈阳故宫的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建筑布局上,还深入到了建筑细节中,例如十王亭,殿顶覆盖的五彩琉璃瓦,门楣上的木雕等。”第二次走进沈阳故宫的陈斯俊仿佛是一位故地重游的老友,熟络地向旁人介绍着这里的点点滴滴。

在陈斯俊看来,沈阳故宫的古建筑及藏品不仅反映了清朝皇室的生活与文化,还为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这里自己仿佛置身于古代,既舒适又兴奋。”首次到访沈阳故宫的“00后”台湾自媒体人罗玟秀告诉记者,她热爱古装剧,对故宫和历史知识怀有浓厚兴趣,此次能够到访沈阳故宫,亲眼见到皇太极的居所,深入了解皇帝的生活方式,深感震撼。

“我的栏目平时就专注于文化领域,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让台湾民众了解到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罗玟秀说。

台湾嘉云广播电台台长江华庭直言,尽管两岸故宫在地理位置、发展历程、藏品构成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两岸故宫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载体,在文物保护与传承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双方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江华庭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坐落于他的家乡嘉义。当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与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相似,也在积极筹备利用AI等科技手段,让年轻人深入了解文物的时代背景和工艺价值,更好地了解古代建筑和文物价值。

9月11日,两岸媒体记者和台湾青年自媒体人走进沈阳故宫。李晛 摄

《台湾导报》社长林文雄表示,阔别5年再次来到辽宁,有着亲人重逢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沈阳故宫不仅保留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外观上增添了诸多现代美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故宫是了解中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林文雄说,两岸故宫都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期望双方通过交流合作和展品互换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观赏到更多的文化瑰宝。(完)

发布于 2025-07-26 10:58
收藏
1
上一篇:故宫建筑,揭秘古代智慧的无穷魅力 下一篇:故宫古建筑中的秘境探幽,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