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还以为偏头痛就只是头痛?”——如果你这么理解,那你就跟三百年前那个在江南行医的老中医一样,才刚摸到门槛。偏头痛不是新鲜玩意儿,古人早就认识它,只不过叫法不同。《黄帝内经》里头的“偏头风”“头痛如锥”“风湿头痛”等等,个个都跟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偏头痛其实很“挑人”,有的人活到七十岁连个头疼的机会都没有,有的人从青春期开始就抱着头绕着床打转。现代医学给它贴了不少标签:神经血管性疾病、脑血管收缩扩张异常、激素失调……但这些标签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它反复无常、来无影去无踪的性子。
可中医不这么看。在中医眼里,偏头痛不是单一病,而是一群不同脾气的“顽童”。七种类型,各有来路,但多数时候,只需一个老方子,稍作加减,就能“各个击破”。这不是神话,是经验——几百年一线中医用手摸出来的经验。
七种偏头痛,各有来头在西医里,偏头痛多半归为脑血管问题,但中医从来不这样“偷懒”。头疼不是头的问题,是全身的问题在头上“告状”。这告状的“口音”不同,医生就知道是哪一路气血出了岔子。

第一种,是风邪入络。天一变凉、风一吹,头就像被锤子敲。这种偏头痛最常见于秋冬换季,风邪最容易从头面部“钻进来”。风主游走、善变,不固定的位置、忽左忽右的痛感,就是它的标签。
第二种,是寒凝经脉。有些人一吹冷空调或洗头后没吹干,第二天就头痛欲裂。这不是娇气,是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就像石子卡住水渠,哪能不泛滥?
第三种,湿邪困阻。南方梅雨季节,人体也跟着发霉。头脑昏沉、重重的、像顶了个锅盖,这种偏头痛最“黏人”。湿邪最怕动,越静越重,越动越散。
第四种,是肝阳上亢。这个多见于脾气暴躁、熬夜晚睡者,情绪一上来,太阳穴就跳。肝主疏泄,情绪不畅,肝火上逆,伤了头部的清阳之气。

第五种,是血瘀阻络。曾经受过外伤,或者长期血流不畅,这种人头痛的位置总是固定的,痛如针刺,夜间尤甚。中医讲“痛有定处多为瘀”,正是这个意思。
第六种,是气虚血少。这类人多见于产后、久病、体质虚弱者。头痛伴随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不足,脑部自然“供血不足”。
第七种,是肾虚脑亏。老年人或房事过度、久伤肾精者易见。头痛伴随耳鸣、腰酸、记忆力下降。肾主骨生髓,髓海不足,清阳不上,头自然就痛。
这么一看,偏头痛其实是身体在“说话”。它不是坏脾气,而是警报。
为啥一个方子就能“打通关”?
说到这儿的问题也来了:怎么可能一个方子搞定七种偏头痛?
说白了,不是方子神,是中医讲究“变则通”。这方子叫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本是治疗风邪头痛的,但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像一把钥匙,有很多个齿,可以“开”很多不同的锁。
川芎活血行气,薄荷疏风清头,荆芥、防风散风止痛,白芷通窍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这套组合拳,既能对付风邪,又能调和气血,还能安抚神经。
但重点来了:不是照搬,而是“加减”。湿重加苍术、半夏,寒盛加细辛、干姜,气虚加黄芪、党参,血瘀加丹参、桃仁……就像炒菜加料,底料不变,但根据口味调味。

这才是中医的智慧:不是一个方子治所有病,而是一个方子“灵活变”,以不变应万变。
小时候在农村,奶奶头疼老是拿一把草药煮水喝,说是“川芎头风茶”。我还笑她迷信,直到读了医书才知道,那方子就是川芎茶调散的民间简化版。
那时候没人知道什么偏头痛,也没MRI,但老中医看看舌头、摸摸脉,开几剂药,头疼的照样能下地干活。
这不是神话,是经验的积淀。现代医学讲究机制,中医更讲“象”——看全局、辨体质、调阴阳。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吃止痛药一时爽,过几天又疼;而中药调理,虽然慢,却能从根儿上“拔钉子”。

很多人把偏头痛和普通头痛混为一谈。偏头痛是“曲线行凶”。它有前兆,比如闪光感、恶心、畏光,甚至有的会出现短暂的语言障碍。
但很多人把偏头痛当成“忍一忍就过去”的小事。结果一拖十年,脑神经系统紊乱、情绪障碍、甚至演变为慢性疼痛综合征。
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但这“通”,不是打通血管,而是调和气血、疏导情志、固本培元。偏头痛的根子,往往长在长期的失衡里。

偏头痛,在女人身上尤其常见。现代研究发现,雌激素波动对偏头痛有显著影响。这跟中医讲的“肝主疏泄,肝藏血”不谋而合。
女性月经前后、情绪波动大,肝气不舒,就容易诱发偏头痛。这时候光靠止痛药是治标不治本的,得从调肝入手。
中医调经、疏肝解郁的方子,如逍遥散、丹栀逍遥散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才能从根源“打通经络”,让疼痛不再反复。

你以为古人比我们更容易头疼?恰恰相反。现代人虽吃得好、穿得暖,但气血运行却比古人差多了。长期空调、久坐少动、饮食油腻、熬夜成瘾,这些都让“寒湿”“气滞”“血瘀”在身体里安营扎寨。偏头痛也就成了常客。
尤其是那些每天对着电脑、手机、会议的人,颈肩僵硬、眼睛疲劳,都是偏头痛的“前菜”。中医讲“静则生湿,久坐伤气”,这不是老话吓人,是现代生活方式对身体的“慢性谋杀”。
你可能一直忽略了它的“提醒”偏头痛,其实是身体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提醒你:“我累了,我堵了,我乱了。”但很多人却一味掩盖症状,强行工作、硬扛生活。

中医不主张压制症状,而是借助症状“听懂身体”。头痛不是敌人,是信使。你不理它,它就越来越吵。而川芎茶调散这样的方子,就是在告诉你:别急着堵嘴,要先听懂它讲什么话。
这事儿,得慢慢来,但来得快也行有人说中药慢,其实是你没对症。有经验的中医调方得法,三剂药下去,疼痛就能减半。但彻底好了?那得靠你自己:动起来,少熬夜,情绪别老压着不说。方子是钥匙,身体是门,你不转钥匙,再好也开不了门。
偏头痛,是七种体质的“合唱”;川芎茶调散,是一把能听懂这些合唱的“指挥棒”。中医的妙,就在于看懂人,看懂病,看懂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别再轻视偏头痛,它不是头的问题,是身体在“喊你”——别再硬扛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作中医知识科普参考,不作为诊断与治疗依据。如有长期或剧烈头痛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治疗。切勿自行诊断用药。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03):12-15.
[2]李春燕,赵玉婷.中医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进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05):620-624.
[3]陈文静.从肝论治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07):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