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陕西人记忆中的老香烟,你还记得哪几款?

八十年代陕西人记忆中的老香烟,你还记得哪几款?"/

在20世纪80年代,陕西地区的烟民们确实对某些香烟品牌情有独钟。以下是一些当时陕西人比较喜欢的老香烟品牌:
1. "陕西牌香烟":这是陕西本地的一个香烟品牌,深受当地烟民喜爱。 2. "红塔山":红塔山作为全国知名的香烟品牌,在陕西也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3. "云烟":云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在陕西也有不少拥趸。 4. "中华":中华香烟作为中国顶级香烟品牌,在陕西也有一定的消费群体。 5. "红梅":红梅香烟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在陕西市场上也颇受欢迎。 6. "南京":南京香烟以其高雅的包装和品质,在陕西市场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当然,这些只是当时陕西人比较喜欢的部分香烟品牌,还有其他一些品牌也在当地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香烟品牌不断涌现,这些老品牌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变化。

相关内容:

八十年代的陕西,烟雾缭绕着西安、咸阳和宝鸡的旧巷。大雁塔下烟铺云集,路边总有人递出一盒,“来根大雁塔?”声音透着说不明的亲切,哪怕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也偷偷好奇。二角六,一包大雁塔揣兜里,瞬间有点“社会人”的气势。隔壁羊群便宜点,才七分钱一包,涨到九分都觉得兜里吃紧。但大雁塔硬是抢手,结婚摆台必备。能买到还得托关系,见谁都不是随手请的气派!

烟不是简单的烟,偏就成了记忆的关节点。渭南的人管家乡烟叫“羊娃烟”,金丝猴则像小孩攀树一样,外号“猴爬树”。都挺滑稽。小孩子给父亲跑腿买烟,得点零头顺手买果丹皮,糖纸叠成星星藏进书包。钱不多,乐呵倒是真的。

但有人说,那味道其实并没多好。偷偷抽上一口,辣嗓直呛,钻厕所都胆颤。可没几个孩子记得住难受,反倒夸张吹嘘“特有劲”。有次,自己摸了根点着,脑袋晕得像天旋地转,大半天没缓过来,这算是烟的魔力?又或者,人就喜欢把痛苦一遍遍翻出来回味?不太能说得清。

烟的价格是有层级的。宝成廉价,梅菊贵些。梅菊得有钱人才舍得抽,宝成是工人最爱的“口粮烟”,味道年年被说甜甜凉凉,入口带点冰。那些年婚礼上、包办喜事的客厅里,高高的烟塔摆满人前,邻居孩子盯着也不是没人偷偷顺走过——自家父亲不爱抽还是得买,一场面子工程。至于烟有多好抽?问问七十年代的金丝猴,三毛八一盒,那是身份的象征。花一天骑自行车去城里卖苹果,换不来一包野猴,随便闻闻就自得其乐。

人多嘴杂,羊群好抽还是不好抽谁也统一不了。五十后、六十后一盒盒抽过去,七十后只能偷偷摸摸。八十后、九十后?估计连见都没见过。旧瓶有新酒?也未必。

但变化还是很快的。金丝猴到八十年代晚期翻到七毛钱一包,成了亲戚远道来要特别买给他们的礼物。现在花七毛买口香糖都挠头,那时的七毛能让人说上一下午。一包金丝猴能抵得一整天的饭钱呢,这事儿也挺荒唐。

延安烟也是陕西老陕人心头一桩事。据说只比金丝猴矮一级。那年五个孩子凑三毛,一人领了五根,躲进玉米地想尝个新鲜。结局倒挺狼狈——呛得七荤八素不说,连着几天吃不下饭,最后一根的滋味谁也不提。每个人的第一支烟,有人记住了味道,有人只记住了喘不上气。

钟楼烟,八八年似乎比别的烟还风头过人。要说家里盖房子,学徒娃想沾点师傅的光,结果呢?偷两包钟楼跑到地边抽,抽得头晕目眩。到底是烟味太冲,还是心里太虚?又没个准数。人是容易攀比的事,有点烟就想冒充大人。其实父母明明一眼看出来,懒得戳破罢了。

还有牡丹、凤凰、嫦娥这些带过滤嘴的,也流行过阵风。不过能活到今天的还真不多,牡丹烟反倒像那种老底子的习惯,死活不肯消停。有人说,老陕才真正懂得牡丹,香气带点青草,一点甜,一点涩。一听便是行家话,其实随便哪根老烟,都是街巷味道。真有那么大分别吗?

陕西人八十年代折腾的烟标从不安分,什么“大工子”“芒果”“小桔子”“黄金叶”都亮过相。当时流行的款式,赶时髦的年轻人总想每种都试试。你们见过不带过滤嘴的烟,伸手摸上来扎手,还得学着老哥们把烟草拍实才不会掉下来。技术难不难?估计嘴上都说容易,真做起来还是弄一地烟丝。

烟民的生活里这些牌子混着过,哪有非黑即白的区分?有人说宝成就是标配,也有人嫌弃它味淡如水。时代换了,不少老烟根本买不到了。彩虹糖、果丹皮,小时候的零头,和一支烟并没两样。说到底,烟标记住的,只是人和人之间那点距。

买烟的记忆,各家不尽一样。有的孩子给大伯买烟,一包羊群九分,跑腿留下一分钱。这点小恩小惠,大概是最早的“打赏”。小钱没啥用,却能让人记很久。后来一分钱不见了,羊群也下市了,更多的人其实只记得烟盒的颜色,再难说准滋味。

**八十年代那些陕西老烟,是味道,是身份,也是无处安放的小心思。**

三十年后,那些烟早已变了模样。大雁塔的包装焕然一新,羊群已然不见踪影。可在西安旧城区角落,偶尔还能在老摊上看到一两张烟标,价格翻上天。收藏烟标成了癖好,复杂的烟字,带一点过气的风流。

这种变化,不只是市场的洗牌,更是生活方式一次次洗掉旧影。谁家烟摊前还围满了跑腿的孩子?谁家的父亲还在烟雾里讲故事?细细想来,好像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还留着。

有的人蜂拥着怀旧,说那些年的烟味道醇厚。可我觉得,那根本不是烟本身的事。大雁塔好抽还是羊群更胜?金丝猴稀缺还是梅菊贵气?没人真的争得清楚。今天,年轻人早就不再递烟交朋友,那层仪式感淡了,记忆反而变重。

烟雾里裹着的历史,总有点模糊。八十年代烟厂早就拆掉,剩下的只有人嘴里的断断续续。陕西老烟的故事有真假,烟盒纸上的一角、一分,却成了真假难辨的小小悬念。

烟味会散,人却未必走远。细节总有人记错,但情绪从未消解。有谁还思忖过,一包两角六分的大雁塔,也左右得了半个家庭的笑语?现在回头看,味道这回事,倒像背后的那些人和事,缠绕不清。

这些老烟遗下的,与其说是怀念一种东西,不如说更像是怀念那段人的时光。烟会换名,习惯难改,生活则一直流过去。到头也很难分清,究竟是烟好,还是人情罕见。

八十年代陕西的烟消云散,但眼前仍有余韵。有没有谁在某个巷口闻到一点熟悉的烟香,又凭空生出一点旧时的错觉。

发布于 2025-07-23 12:57
收藏
1
上一篇:探秘中国绝版老香烟,见证三代烟民记忆,拥有三种以上者堪称“爷爷”辈收藏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