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这地方,听起来挺神气。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粮食生产年年丰收,农田一眼望不到边。可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个“世界粮仓”,全国竟有 3000多万人饿着肚子过日子。
出口粮的国家,自己人反而吃不上饭,这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这是巴西式“饭碗悖论”。你说它穷吧,庄园多到绕地球一圈;你说它富吧,棚户区挤着上千万张空碗。
谁吃饱了,谁饿着了?这事背后,不只是肚皮问题,更是制度问题。今天咱们就打开这口“盛满粮食的空锅”,看看它到底怎么空的。
穷人吃不上饭,粮食却满世界跑
2022年,巴西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大豆出口总量超过1亿吨,占据全球近40%的份额。
不仅如此,玉米、糖、牛肉、咖啡等主要农产品也排名全球前列,堪称世界粮仓。可这个出口大国,国内的饭碗却装不满。

根据2022年巴西地理统计局(IBGE)数据,全国约有3330万人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即每天是否能吃上一顿饭都不确定。
而处于“中度”或“轻度”粮食不安全状态的,还有约1.2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58.7%。
讽刺在于,这些人中很多就生活在农产品出口最发达的州,比如马托格罗索州、南里奥格兰德州。

这些地方农田连片、机械轰鸣,产能惊人,但粮食大量出口换取美元,很少留给本国平价流通。
巴西的出口农业是一套以“大庄园+跨国公司+国际市场”为主导的系统,生产出来的玉米喂牛,糖用来炼乙醇,大豆供国际压榨厂做油,而不是供应城市里的居民和乡村里的穷人。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22年的报告中指出:巴西国内的粮食结构极度不均,粮食出口越多,内部饥饿人口反而越多。

从2015年到2021年,巴西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6%,但同期的饥饿人口却从1500万人上升到3300万人,几乎翻了一番。
原因很清楚:粮食作为商品,而不是公共资源,被少数利益集团操控。粮食生产与消费脱钩,出口创汇的诱惑压倒了基本民生。
穷人没有购买力,也就不被视作市场需求,这才出现了“大米成山,饥民成片”的荒诞景象。
土地归谁?种地的人被赶进了棚屋
1995年,巴西全国性的“无地农民运动”(MST)正式成立,宣称要通过和平占领长期闲置土地,争取宪法赋予的耕地权。

他们的依据是《1988年宪法》第184条,其中明确写道:“不履行社会功能的土地应被征用并用于土地改革。”
然而,这场运动在实际执行中步步受阻。巴西的土地极度集中,1%的大地产主掌握全国近45%的耕地资源,而有超过500万贫困农户无地可耕。
MST的成员大多是这些无地者,他们在各地发起“占地自耕”行动,试图与政府谈判,实现正式分配。

但问题是,政府要么拖延,要么暴力驱离。在2005年圣埃斯皮里图州,MST成员占领了一块废弃农场建立临时耕作点,三个月后,被警察全数清场;在2012年巴伊亚州,一群农民刚刚建起简易棚屋,政府以“妨碍公共利益”为由强制拆除。
土地改革的推进,几乎完全停滞。
卢拉在2003年首次当选总统后,试图恢复土地改革机制。他在任期间共推动了3500个土地再分配项目,影响约60万家庭。可惜这些项目多为边远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市场对接,农民迁入后难以维生,不得不放弃。

更雪上加霜的是,2016年后保守势力重新掌权,2017年政府宣布“暂时冻结土地改革”,随后多年未有新的正式征地案例。
与此同时,大资本集团却在扩张农田以应对全球市场需求。数据表明,2021年,巴西新增耕地面积中,超过80%用于出口型作物种植,主要为大豆、咖啡和糖料。

权贵垄断了土地,也垄断了粮食收益;而真正种地的穷人,或者挤在城市棚屋里,或者在郊区临时营地里等待无望的分地通知。
所谓“世界粮仓”,实则是资本的粮仓,人民的饭碗空空如也。
政策像喜剧,民众却像悲剧
2023年1月,卢拉第三次就任总统,重提他在2000年代推行过的“零饥饿计划”,承诺将在五年内将严重饥饿人口减少一半。
这一次,他把重点放在儿童营养、学校配餐和食品补贴体系建设上。

然而计划重启不到半年,现实又一次狠狠打脸。财政部拨款远低于计划所需,仅占2005年执行时期的45%,而实际到账资金还出现拖延,导致各地食物分发系统“雷声大、米粒小”。
在圣保罗市南区的贫民区圣马特乌斯,原定每天两餐的学校供餐因资金不到位被迫削减到一餐,且营养结构大幅缩水。
校长公开表示:“连鸡蛋都吃不起了。”;在贝伦市的四个乡村小学,食堂食材由原本的米、肉、蔬菜改为仅提供玉米糊和豆汤。

根据2023年中巴西国家教育研究院(INEP)数据,全国农村小学中,超过37%的配餐系统出现中断或缩减。
政府方面给出解释:财政紧张,需优先维稳货币和削减赤字。
可同时期,政府用于支持大宗农产品出口的补贴高达146亿雷亚尔,占农业预算的62%,而食品补贴和学校营养支持加起来还不到40亿。
这些数字说明了一切。政策上说“为穷人”,执行时却“向富人”。巴西的财政优先级从未偏向社会底层,即使在卢拉任内,“零饥饿”也更像是一场广告行动而非系统工程。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23年报告中再次指出,“巴西的饥饿问题并非产能不足,而是分配失衡与治理失效。”。
国家有粮,人民无饭,是制度结构而非自然资源的问题。如今看似丰富的农业出口,其实压垮的是本就脆弱的内需系统,伤害的正是那些原本最需要扶助的巴西底层人民。
一个国家不能靠出口大豆来治愈饥饿,也不能靠数据粉饰现实。真正的粮食安全,是人人吃得饱、吃得起、吃得安心。
参考资料:
全球仍有约7.33亿人面临饥饿,多地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国际机构呼吁——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国际视点).人民日报.2025-01-07.
这个“最不该挨饿的国家”,如今为何一半人吃的没保障.新京报.2022-06-10.
巴西暂时停止土地改革.巴西商业资讯网.2019-01-10.
1964年推翻古拉特总统的军事政变.中国社会科学网.2009-03-10.
巴西无地农民运动:占领土地 夺回生存权.红色文化网.2015-04-01.
巴西如何消减城市化弊端.共产党员网.2013-12-02.
文一:卢拉能拯救巴西经济吗?.上海交通大学.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