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假制度太老了”,时代呼唤改革,亟需与时俱进
探亲假制度是中国一项旨在保障职工与亲人团聚权利的福利政策,自20世纪50年代实施以来,对促进家庭和谐、缓解职工工作与家庭生活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一些方面确实显示出其与现代社会需求不完全适应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关于探亲假制度可能需要改进的方面:
1. "假期时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原来的假期时长可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探亲的需求。
2. "适用范围":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探亲假制度可能需要扩大适用范围,涵盖更多因工作调动、家庭团聚等原因需要探亲的职工。
3. "假期类型":可以探索增加更多类型的假期,如带薪陪护假、家庭责任假等,以适应不同职工的多样化需求。
4. "假期灵活度":考虑将探亲假与其他休假方式相结合,如年假、事假等,提高假期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5. "经济补偿":对于因探亲产生的额外费用,可以考虑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减轻职工的经济负担。
6. "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探亲假的申请和审批流程,提高效率。
7. "宣传普及":加强对探亲假制度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职工了解和享受到这项福利。
当然,任何制度的改革都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改革措施既能满足职工
相关内容:
□王红峰(老龄工作者)
关于探亲假,现在的依据是1981年《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随着时代发展,实施细则中部分条款已难以适应当前国家的发展,例如细则第三条,“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是指不能利用公休假日在家居住一夜和休息半个白天,在现在发达的交通条件下,国内几乎都可以实现“在公休假日团聚”,但实现的代价就是“赶场子”,极端条件下甚至仅仅满足一夜和半个白天,其他的时间都在路上。这实际上让异地工作的职工没有充足的时间感受家庭和亲情的温暖,难以利用回家的时间充分休息,也不利于返岗后的工作。我本人和父母、配偶长期分居三地,每一次奔波都让我心力交瘁,单位也因不满足条件而不批探亲假,近两年由于疫情原因更是难以与家人团聚。(12月8日 人民网 )
看到这则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的留言,笔者不禁也发声:探亲假制度“太老了”,当需改一改。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人数突破1亿。空巢老人无人相伴,独身老人形单影只,“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为不少单身老人的生活写照。 “我最无助的时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却在通讯录里”,一篇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而事实上许多异地就职的干部职工没有享受过探亲假。《法制日报》记者曾随机询问了20多名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工作的朋友,其中只有1人享受过探亲假,超过80%的受访者不知道自己还有这种权利。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在加快,无论从关爱老年人的角度,还是从执行法律的角度,认真落实探亲假的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孝敬父母不能等,游子回家步匆匆。作为一位老龄工作者,笔者期待有关部门抓紧调研,尽快出台符合当前实际、操作性强的探亲休假规定,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让“常回家看看” 有更多的法律保障,将职工“回家探亲”的权益落到实处,让异地就职的干部职工也能够兼顾家庭、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