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壮锦焕新“时尚风采”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壮锦焕新“时尚风采”"/

标题: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壮锦有了“新时尚”
正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对壮锦这一传统手工艺表示关注,鼓励传承和创新发展,让壮锦焕发“新时尚”。
壮锦,又称壮家织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一种古老手工织锦技艺。它以棉线或丝线为原料,采用挑花、织花等手法,编织出精美的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壮锦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壮族文化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为了让壮锦焕发“新时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传承与创新: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传帮带活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技艺的壮锦传承人。同时,鼓励设计师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图案,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2. 产业升级:将壮锦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集生产、销售、旅游、文化于一体的产业链。例如,将壮锦制作成服装、家居用品、饰品等,拓宽市场渠道。
3. 品牌建设:打造“壮族文化”品牌,提升壮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博览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壮锦。
4.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视频加载中...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2021年4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南宁市邕江之畔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和着竹笼织机的“吱呀吱呀”声,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自治区级壮锦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向习近平总书记演示了壮锦的织造过程,并一一了总书记的提问。

“没想到总书记肯这样花时间跟我们手工艺人交流,太感动了!”谭湘光回忆起一年前的这一幕,仍然兴奋不已。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是壮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谭湘光很早就意识到,壮锦一定要贴合市场才能获得新生。她将织机的竹笼改成直径约60厘米,增加织锦的纬线,打破花纹的限制;从苏杭地区引进先进设备,让壮锦走上机床生产线;使用化纤等国际认可的正规材料提升色牢度;设计、制作各类产品——精致小巧的口红盒、灵动优雅的耳坠、样式时尚的手提包、可爱的动物摆件……

“真没想到壮锦这么漂亮!”谭湘光时常能听到顾客这样的赞叹。然而壮锦的传承不只在于技艺,还在于讲好民族故事,凝聚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过去,对于壮锦的机械化生产,作为传统手艺人的谭湘光虽然有过不少尝试,但更多的是犹豫。“总书记的叮嘱让我坚定了信心,只有机械化生产才能让壮锦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壮锦文化产业才有机会可持续发展。”谭湘光说。

如今,谭湘光带着设计团队开发的壮锦工艺产品越来越多,这些家居装饰品、旅游工艺品、时尚服饰等畅销国内外,都得益于壮锦的机械化生产。民族风成为潮流,越来越多的人珍视民族文化,壮锦成为广西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古老的壮锦有了“新时尚”。拥有千年历史的壮锦,正在壮乡广西焕发新的光彩。(覃心、严立政、谭江波、郭振乾)

发布于 2025-07-22 16:28
收藏
1
上一篇:【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壮锦,传承与创新——民族特色文化珍宝的辉煌历程 下一篇:中国壮锦,传承创新,绽放世界舞台的传统工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