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非遗记忆,传承与创新中的壮锦魅力

“壮族三月三”非遗记忆,传承与创新中的壮锦魅力"/

“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民族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庆祝。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赛歌会、舞狮舞龙、抛绣球、抢花炮等,其中壮锦的制作和展示也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 壮锦的非遗记忆
"历史渊源:" 壮锦,又称僮锦,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手工织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壮锦以其独特的图案、色彩和工艺,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工艺特点:" 壮锦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以棉线或丝线为原料,通过经纬线的交织形成各种图案。其图案多取材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如山水、花鸟、鱼虫等,寓意吉祥如意。
"图案文化:" 壮锦的图案富含文化内涵,每一幅图案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龙、凤、麒麟等图案象征吉祥如意,鱼、莲花等图案则寓意丰收和幸福。
"色彩运用:" 壮锦的色彩丰富,对比鲜明,通常以红色、蓝色、黑色、白色等为主色调,这些色彩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壮锦逐渐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

相关内容:

说起壮族,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歌仙刘三姐,以及她那动人的歌声,还会想起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美景,但却很少有人咱们壮族还有一项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这就是壮锦。

壮族织锦技艺简称壮锦,又称“绒花被”,它起源于汉代,在明代被列为贡品。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锦有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在南宁宾阳的壮锦编织技艺严格地传承了传统壮锦古老的织造器械、编织工艺、编织材料和图案风格,并在2010年5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锦与其他织锦技艺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织机——竹笼机。之所以叫竹笼机,是因为每一台织机上都挂有一个大竹笼。竹笼机是百年前就已经定型,再经过不断改变的小木机。全机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组成。织锦艺人按着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便把花纹体现在锦面上。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编程”。

历经千年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商品经济和织造工业化的冲击,宾阳壮锦这一传统工艺也难一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挽救这一民族宝藏,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对于困境中的壮锦业给予了积极的扶持。近年来有关部门从资金、设备引进和人才培养上,大力向这个当代的宾阳壮锦技艺研发和生产现代化基地倾斜,成效已日益显现。如今,壮锦工艺已引入了半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对工人的要求,更利于壮锦的推广传播。

壮锦很古老,非遗很古老,但它们总能引发我们对今天、对外来的思考。所有存于非遗的智慧,最终都内化为人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内化,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靠的是一刻不停的求索。但愿这样的求索永不停步,让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给人们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为现代社会增添光彩。

《我们的节日·壮族三月三》

播出平台及时间:

南宁广播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 20:55

▍信息来源:嗨玩南宁

微信号:nnslyj

发布于 2025-07-22 16:28
收藏
1
上一篇:广西特产揭秘,壮锦的独特魅力与特殊之处 下一篇:多彩民族有多彩|壮锦传承,揭秘壮锦是这样织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