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字读音之谜,探寻巴中文化中的奇妙文字奥秘

“爨”字读音之谜,探寻巴中文化中的奇妙文字奥秘"/

“爨”这个字读作“cuàn”。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主要出现在一些地名、人名或者古文中。
关于“爨”字所代表的文化,它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烹饪文化。在古代,人们用“爨”字来表示烹饪食物的行为,如烧火煮食等。巴中地区位于中国四川省,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就包括独特的饮食文化。巴中的饮食文化中,可能包含了使用“爨”字的传统烹饪方法,这反映了当地人民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烹饪技艺的传承。
“爨”字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及它在中国文字中的独特性。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故事,而“爨”字就是其中之一。

相关内容:

拼音:cuàn

书写笔画顺序:丿丨一一丨乛一丨乛一乛一一丶乛一丨丿丶一丨丿丶一丿乀丶丿丿丶

可能很多巴中人不认识这个字

但是有个词我们绝对都知道

那就是“爨火”

对~就是烧火的意思

除了“爨火”

跟这个字有关系的另外一个词还有“爨坛戏”

爨坛戏:流传于南江县境内,目前属于高度濒危民俗戏曲,已被列为我市市级民俗文化保护单位。

什么是爨坛戏?

南江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李杰介绍,巴中民间把爨坛戏称“ 大铺盖席子戏”,分为“文坛”和“武坛”两种,是一种祈福祭祀的民俗戏曲,其表演也仅限于部分农村地区。目前,南江仅有3 位传承人。

传承人李培勇穿着特定服饰表演过刀桥

他介绍,爨坛”又称“庆坛”。一些地方志记载:“经径尺之石,供于堂中右角地下,名曰“罗公坛”。除朝夕供奉外,每届三年,必延巫于家,杀猪致祭,名曰庆坛(爨坛),同时,“爨”字在古代为表演小戏,“爨坛”一词的实质含意应为表演与宗主神有关的地方戏,学名为“傩戏”。“傩”是指“行步有节奏的样子”,指表演这种民间小戏的步法。

有什么意义?

李杰介绍,文坛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也称“ 耍坛”,分为丑旦和花旦两人进行戏曲的演出,或丑旦的单独演出,语言为川东北方言和白话,少数还包含文言文。“ 文坛”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积德行善、勤劳耕织、尚文进取。

怎么表演?

据介绍,目前南江爨坛戏的3位传承人中两人已年逾70岁,另一位也近50多岁。爨坛戏目前仅存在南江县流坝乡梅林村。

梅林村今年48岁的村民李培勇是爨坛戏的传承人之一,其爨坛戏的功底由家族传承,16岁时跟爷爷学习,因为该戏对功底要求高,他学了14年,直到30岁才单独表演。“文武两坛都很难。”李培勇告诉晚报记者,曾经练习过刀桥时割伤了脚,练习过火石时脚被烫伤。

晚报记者采访时,李培勇表演了过刀桥。晚报记者看到,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木架固定装置了12把特质刀具,刀锋朝上放置,十分锋利,“ 刀要越锋利越安全。”李培勇说,表演时保持平衡是关键,所用刀具的制作工艺要求也非常高。随后,李培勇穿着爨坛戏服在刀锋上行走,如走平地,让人惊叹。表演结束时,晚报记者看到,他的脚底没有伤痕。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李培勇说,除了长期练习,其中还有表演者特定的方法。

由于多种原因,过火石等表演暂不能进行,过刀桥表演结束后,李培勇告诉晚报记者,曾经过刀桥表演由两人一组抬着一把刀,因现在表演人数减少,人抬肩扛已不现实,同时为了保障安全,现在制作了木架来固定刀。

如何传承?

南江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天惠介绍,虽然已对包括爨坛戏、巴山号子在内的民俗文化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拿爨坛戏来说,其基本为家族传承,且仅传男不传女,同时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爨坛戏的接受程度低,导致传承人缺乏,加之市场原因,表演爨坛戏收入甚微,李天惠担心该民间艺术会失传。

李培勇说,他本想把爨坛戏传给儿子,可他不接受,另外两位传承人是他的长辈,同样难找传承人。虽然是家族传承,因不想让这一民俗文化失传,他和两位长辈招收了3 名徒弟,希望他们能将这一艺术传承下去。此外,他表示自己手中有近百本关于爨坛戏的书籍,由于年限已久,书籍损坏,希望能将这些书重新印刷,并传下去。

编辑/晚报君

巴中晚报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抄袭必究。

发布于 2025-07-20 21:46
收藏
1
上一篇:陈银健揭秘,“爨”字“爨体”书写下的消失文明之谜 下一篇:林佳添荣任!曾任厦门市委副秘书长,简历详述其从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