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加载中...
花鼓班子来唱戏呀
马拉鼓车的花鼓调
回荡在耳边:
清一色的骡子
清一色的同辔头
清一色的红缨
头顶白羊肚毛巾
身穿短白褂
清一色的壮小伙
旋风似得奔驰来
哦,花鼓戏,花鼓调
听到心里格外亲
再听万遍也不厌

孩子唱着母亲教的童谣,疑惑地问我,什么是花鼓?
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带着孩子,亲眼去看看我们闻喜令人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垣花鼓。

还没走近鼓队的排练室,那震天锣鼓声,踏踏马蹄声,声声叩大地。那壮观场景,似群虎下山。群龙搅海,惊天动地,震撼人心。孩子听到这巨大的声响,有些害怕,我安慰他说:
“你现在听到的呀,是咱们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垣花鼓。这花鼓可不一般,它是流传于咱们闻喜县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除了逢年过节、赶庙会、镇宅等节庆活动,平时可看不见呢!更厉害的是,咱花鼓艺人们曾在上个世纪50年代,给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表演过《闻喜花鼓》呢!”

孩子听了,不像刚才那样害怕,眼睛里闪着光,向声源处望去。更近一点,那锣鼓声更加气势磅礴,如雷贯耳,孩子非但不害怕,反而看得津津有味。

只听鼓队负责人自豪地介绍着:
北垣花鼓为硬锤打法
传统表演一般为四个或八个演员
每自然段演完后,或是伴舞者边歌边舞
歌唱一段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
或是鼓手即兴吟念快板
或是鼓手即兴吟念快板
内容大部分是触景生情
夸赞弘扬正能量一类的顺口溜
花鼓曲调多采用传统民间小调、歌谣
如剪花调、玩秋千调、绣荷花调等
有时是即兴创作,信口唱出
在发展过程中,花鼓艺人们不断博采众长
学习地方戏、杂技、武术、器乐、民歌的精华
让原有的形式、内容更加丰富
北垣花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它由民众所创造,为民众所负载
在民众中传承!”

现场掌声雷动,甚至要盖过那喧天的锣鼓声,这是闻喜人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北垣花鼓代表了老一辈艺术家的一声贡献,代表了闻喜人的童年记忆,代表了闻喜的文化和历史,时代在变,闻喜的花鼓调不变,敲出闻喜不断向前的乐章,唱出闻喜人幸福的新生活!

回去的路上,看着街上缤纷的花灯,欣赏着闻喜美丽的夜景,脑海里依然回荡着那喧天的锣鼓声。熟睡的儿子小手不时挥舞一下,想必是在梦里敲起了花鼓。以花鼓为诗,以鼓声为乐,新一代闻喜人一定会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新时代!

视频:陈博伦 张慧敏 王羲豪
撰文:胡慧欣 何盼盈
图片:王羲豪 张慧敏 陈博伦
审核:景晖霞 贾国娓
编辑: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