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去常州该先吃哪个!
满街都是百年老店和网红小吃,就怕踩坑白排队。

上周朋友跟风打卡网红麻糕店,结果又干又硬,气得发朋友圈吐槽。

常州人可太懂吃了,一块麻糕能传六代人,游客不懂门道真吃不明白。
常州的老师傅们做点心像搞科研。

大麻糕光发酵就得两小时,包酥时油温差一度就发硬。
双桂坊老店里七十岁的陈师傅凌晨三点开炉,他说炭火位置不对芝麻就糊。

天目湖鱼头更绝,非得用三年以上的砂锅,炖四小时汤才够白。
这些讲究外地人哪懂啊。

现在满大街的网红麻糕店用机器烘烤,三分钟出一炉。
去年某连锁店被曝光用预制面团,老常州人直接打市民热线投诉。

青果巷口的银丝面馆第五代传人王姐说得实在:细面要过三遍凉水才劲道,年轻人嫌麻烦直接买现成的。
最怕那些所谓"改良版"。加蟹小笼包非得加辣油,本地阿婆看见直摇头。常州人吃馄饨连葱花都讲究切多细,小红书博主偏要加芝士。上次某美食节搞什么麻糕冰淇淋,老师傅气得把展台都掀了。

美食博主探店就知道拍特写。砂锅鱼头要掀盖时拍热气,麻糕必须拍拉丝。其实常州的精髓在早市里,五点去劳动路菜场,看大妈们挑萝卜干要听脆响。三鲜馄饨配甜酒酿才是本地人标配。
有人非说常州菜没特色。那是没尝过横山桥的百叶结烧肉,文火焖三小时豆香浸透肉缝。金坛的糯米藕要用塘泥封坛,腌足180天才够味。红梅新村的豆腐汤摊开了四十年,连碗沿的豁口都磨圆了。

排队半小时的网红店真不如巷子里的苍蝇馆子。文化宫后门那家扎肝店,砂锅边都烧出裂纹了,食客蹲路边小凳上吃。老板每锅只做二十份,去晚的常州人直接进后厨自己盛。
常州人会吃,更懂得为什么吃。食物里藏着他们的过去,也盛着每天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