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句精华谚语俗语集锦,品味人生,盐多话少更香甜
1.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 知足常乐,无欲则刚。 4. 画龙点睛,一语道破。 5. 饥不择食,渴不择水。 6.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7.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8.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10.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1.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12. 欲速则不达,见利思义。 1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15.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1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 知足常乐,无欲则刚。 19. 画龙点睛,一语道破。 20. 饥不择食,渴不择水。 21.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相关内容:
【娇养不如历艰】(谚)
历艰:经历艰难困苦。指对孩子娇生惯养,比不上让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接受磨炼为好。《一层楼》一八回:“我又何必处置他。只是古言有云:‘娇养不如历艰。’我叫他到外边去,原非为多收钱粮,只为他知冷热,识世道。”
【娇子无孝子】(谚)见“骄子不孝”。【骄傲来自浅薄,狂妄来自无知】(谚)
浅薄:缺乏学识或修养。骄傲自满是由浅薄造成的,狂妄自大是由无知造成的。指要想克服骄傲、狂妄的习性,必须不断地增长见识,加强修养。段元业《谦逊篇》:“骄傲来自浅薄,狂妄来自无知。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骄兵必败】(谚)见“兵骄者败,欺敌者亡。”
【骄兵必败,骄将必亡】(谚)见“兵骄者败,欺敌者亡”。
【骄子不孝】(谚)
指在骄奢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子弟,不会孝敬父母。《史记·梁孝王世家论》:“鄙语曰‘骄子不孝’,非恶言也。故诸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如汲黯、韩长孺等,敢直言极谏,安得有患害!”
〇也作〔娇子无孝子〕。娇子:娇生惯养的子女。严嘉平《严而不酷》:“俗话说‘娇子无孝子’,这是一点也不错的。试看那些要月亮不敢给星星的父母们,对子女一味娇惯的结果,几乎无不落得个伤心掉泪的下场。”
【胶多不黏,话多不甜】(谚)
胶用得过量了,就没有黏性;话说得啰唆了,就没人爱听。指说话贵在简明扼要。李英儒《还我河山》三五章:“我吴月仙要是当了西太后,照样的‘垂帘听政’,人们照样的喊我老佛爷!好啦,‘胶多不黏,话多不甜’,我支上烟灯等着你。”
〇也作①〔盐多了不咸,话多了不甜〕。李英儒《女游击队长》一三章:“盐多了不咸,话多了不甜。你少说几句,变不成哑巴。”②〔盐多发苦,话多没用〕。高太和《大人物和小人物》三:“人说‘盐多发苦,话多没用’,此话不假。张大钧的讲话足足拖了三点零十分,定睛一看,下面的座位全空了!”
【胶粘着胯】(惯)
讥讽人走不动或行动迟缓。艾芜《流浪人》:“正要走进场口的时候,忽然有人从背后来拉我,一面混着笑声骂道:‘你胶粘着胯哪,叫人老鸹等死狗!’”
【教的言语不会说,有钱难买自主张】(谚)
别人教的话往往说不上来,也很难搬用到行动上,只有自作主张才顶用。指为人做事贵在有主见,不盲从。《说岳全传》三八回:“众位哥哥,自古道:‘教的言语不会说,有钱难买自主张。’大丈夫随机应变,着什么忙!”
【教人教心,浇花浇根】(谚)见“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焦了尾巴梢子】(惯)
焦:干枯,转指断绝。尾巴梢子:比喻子孙。讥讽人断子绝孙。《红楼梦》一一七回:“大凡做个人,原要厚道些。看凤姑娘仗着老太太这样的厉害,如今焦了尾巴梢子了,只剩了一个姐儿,只怕也要现世现报呢。”
〇也作①〔焦尾巴〕。《清风闸》三回:“自己又没本事肚肠里拉一个小的出来。若没本事就罢了,焦尾巴绝后代,吃一碗现成饭倒罢了。”②〔焦尾靶〕。《金瓶梅词话》七回:“张四道:‘你这嚼舌头老淫妇!挣将钱来焦尾靶!怪不得无儿无女。’”
【嚼舌头】(惯)
指传闲话,拨弄是非。也指闲聊或互相逗着玩。《红楼梦》六三回:“不知道的人,再遇见那脏心烂肺的爱管闲事嚼舌头的人,吵嚷的那府里谁不知道,谁不背地里嚼舌说咱们这边混帐。”《活地狱》三一回:“老婆子不料他这句话把她的隐情和盘托出,老大吃惊,还争着骂道:‘混账小崽子,别胡嚼舌头吧。’”
〇也作①〔嚼舌根〕。《红楼梦》一〇四回:“宝玉摆手道:‘不用言语。’袭人恨道:‘小蹄子,你又嚼舌根,看我明儿撕你!’”王英先《枫香树》一五章:“喜姑虽说大方,到底经不起这么多人逗笑,红着脸骂道:‘你们这些嚼舌根的,看我撕烂你们的嘴。’”②〔嚼舌头根〕。《何典》五回:“却说那形容鬼的家婆,叫做醋八姐,是个小人家出身,嘴花捩撇的专喜嚼舌头根,不甚贤惠。”③〔嚼牙帮根子〕。艾明之《火种》一部一六章三:“陈玲弟怕他说出更不堪的话来,连忙打断他:‘少嚼牙帮根子啦,快看病吧。’”④〔嚼烂舌根〕。黎汝清《海岛女民兵》一二章:“原来我以为臭三岛只不过是个坏女人,好招风惹草,幸灾乐祸,挑拨是非,嚼烂舌根。”
【嚼字眼】(惯)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词。马烽等《吕梁英雄传》五回:“因为他为人正直,在村里能说几句公道话,又有点学问,说话爱嚼字眼,往年间村里人买地写约,说合调解,一定请他来当中人。”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谚)
兔子打光,追捕兔子的猎狗就被煮熟吃了;飞鸟射尽,射杀飞鸟的弓箭就搁起不用了;敌国消灭,出生入死的功臣良将就被杀戮了。旧指江山稳固之后,国君就会残害功臣。《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〇也作①〔狡兔死,走狗烹〕。《三宝太监西洋记》七七回:“胡游击道:‘你岂不闻“狡兔死,走狗烹”之说?’马游击道:‘到那一步,且自由他,只讲今日的军令。’”②〔狡兔既死,猎狗应烹〕。蔡东藩《两晋史通俗演义》三八回:“狡兔既死,猎狗应烹。我已自分一死,不过我无端遭枉,死也要死得明白呢!”③〔狡兔死,猎狗烹;敌国破,良臣亡〕。丁寅生《孔子演义》九一回:“再说范蠡在临走的时候,曾遗书给文种道:‘狡兔死,猎狗烹;敌国破,良臣亡。’文种默然,但终未放弃官职。”
【脚不点地】(惯)
形容走得飞快或不停地走。《喻世明言》卷二七:“七八个老妪、丫鬟,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贼戏弥陀一般,脚不点地,拥到新人面前。”梁斌《游击队之歌》一:“我说:‘那个好说,我先去看看。’脚不点地,立刻走出门来。”
〇也作①〔脚不沾地〕。《红楼梦》二〇回:“那李嬷嬷脚不沾地跟了凤姐走了。”刘流《烈火金钢》一五回:“说他的腿比马还快,人们好像真看见过似地,说他的脚心里长着两撮儿红毛儿,一跑起来毛儿就炸开,脚不沾地,就像飞起来一样,火车都赶不上他。”②〔脚不停趾〕。李劼人《大波》一部六章一:“满城里只有一个去处,就是少城公园。去过好多回了,没什么意思。别一些胡同倒真正幽雅清凉,但你能脚不停趾地走一个整下午吗?”③〔脚不沾地,身不沾家〕。周立波《暴风骤雨》一部一〇:“郭全海对杨老疙疸说完这句话,就走了。近几天来,他都是脚不沾地,身不沾家的。他忙着对各种各样的人解释这样,说明那样。”
【脚打着脑勺子】(惯)
脑勺子:后脑勺。形容跑得极快。也形容非常慌乱或非常忙。元·马致远《荐福碑》二折:“好块子马,脚打着脑勺子走赶不上。”
〇也作①〔脚踏着脑勺子走〕。元·无名氏《朱砂担》二折:“那厮这等快走,他挑着两个沉点点的笼儿,我脚踏着脑勺子走,只赶不上。”②〔脚后跟打着屁股〕。《醒世姻缘传》六一回:“看你那嘴巴骨策应得别人,没曾等人拿起门栓,脚后跟打着屁股飞跑,口里叫不迭的‘嫂子’。”③〔脚后跟只打着脑勺子〕。《水浒传》三二回:“哎也!是我走得慌了,脚后跟只打着脑勺子。”④〔脚后跟打后脑勺〕。老舍《春华秋实》一幕:“连我都一天到晚脚后跟打后脑勺嘛,不用说你啦!”⑤〔脚打后脑勺〕。程树榛《钢铁巨人》八章:“平时总听你们说今儿搞实验、明儿做总结,忙得脚打后脑勺,想问问情况,帮你们一把,总也问不上。”
【脚底板抹香油——溜了】(歇)
本指脚底擦了油很滑溜,转指人悄悄地溜走了。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小解,刚才老田觉着心脏不得劲儿,回去了,叫我告诉你一声。’司机群里有人小声议论:‘姜还是老的辣,一看事不好,脚底板抹香油,溜了!’”
〇也作①〔脚底擦油——溜了〕。房群等《剑与盾》六一:“翁中好不奇怪,继而恍然大悟,知道他也三十六计走为上,想脚底擦油,溜了。”②〔脚底下擦油——滑溜〕。秦纪文《再生缘》九回:“我看,死嘛,不值得。只有三十六着,走为上着。脚底下擦油,滑溜,逃走了吧!”③〔脚底抹油——开溜〕。姚雪垠《李自成》五卷二二章:“刘宗敏忍不住顿脚大骂:‘这班人,真是无耻之极!我们顺风顺水的时候,他们都跑出来舔屁股溜沟子,自己说自己是什么“从龙之臣”。一看局势不好,做官没指望了,又一个个脚底抹油——开溜,都是什么东西!’”④〔脚底下打蜡——想溜〕。陈淼《危难之间》六章二五:“余阿三把桌子一拍,发怒了:‘你脚底下打蜡——想溜,没那么便宜!’”⑤〔脚踩西瓜皮——溜了〕。谢治平《新厂长与“老油条”》:“他赶紧跑到厂外请来了一个水泥匠,带到张科长家里。说是灶不好烧,要从新砌一个。并讲好,等一下他‘爸爸’回来给工钱,说完便脚踩西瓜皮——溜了。”⑥〔凉锅贴饼子——溜〕。徐栩《大雪飘飘》一一:“那有啥难的,要不干,给他来个凉锅贴饼子——溜呗!”⑦〔鞋底子抹油——溜了〕。黄国祥等《英雄大八义》三〇回:“乌金罐得不到手,明天早晨我跟大哥就鞋底子抹油——溜了。”⑧〔屁股上抹油——溜了〕。辛民《黄河儿女》一一:“赖四浑身发颤:万一被人发现怎么办?不如今天黑夜就屁股上抹油——溜了。”⑨〔属泥鳅的——滑溜〕。刘子威《在决战的日子里》二一章:“可是咱这面也不吃他这一套,夜里就去掏催命鬼和二勾子。催命鬼属泥鳅的,滑溜得很,没等傍黑他就跑了,听说跑到了张家口。”⑩〔水里捉鳝鱼——滑不溜鳅〕。鳝鱼:黄鳝,身体细长,体皮有黏液,很滑。滑不溜鳅:形容很滑溜(含厌恶意)。曲波《桥隆飙》二四:“你别‘拙老婆切面,全闹些和片汤’!咱们今天得‘晴天挂月亮,一青二白’,不能‘水里捉鳝鱼,滑不溜鳅’!”
〇也省作①〔脚底板抹油〕。张行《武陵山下》八章四二:“‘你说怎么办?’‘我说,找个机会,脚底板抹油。’”②〔脚底擦油〕。李劼人《大波》二部五章二:“消息一传播,一些乡场上袍哥大爷都大吃一惊,虽未全部脚底擦油,可也做到了‘得缩头时且缩头’。”③〔脚底揩油〕。茅盾《子夜》六:“你自己等着瞧罢!一个下流的学生,外路人……他们新派头就是脚底揩油!”
【脚底莲花——步步升】(歇)
升:谐“生”。指连连升官。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外扮郑孔目上,诗云〕人道公门不可入,我道公门好修行。若将公直无颠倒,脚底莲花步步升。”
【脚杆子上绑大锣——走到哪儿都当当响】(歇)
脚杆子:腿。当当响:本形容敲大锣发出的响亮声音,转喻出色、过硬或有名声。赞扬人无论到什么地方或在什么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或很有名气。马继红等《万门开》一一章:“在咱们团,一营、三营都是脚杆子上绑大锣,走到哪儿都当当响的光荣部队。”
〇也作〔脚上绑铃当——走哪儿就响到哪儿〕。柳炳仁《玉树琼花》一〇章二四:“咱们团,在抗日战争中,初露锋芒;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在朝鲜战场上,声名显赫;搞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不小。真是脚上绑铃当——走哪儿就响到哪儿。”
【脚后跟拴绳子——拉倒】(歇)
本指一拉就摔倒,转指算了、作罢。张恩忠《龙岗战火》五章一:“他还是一味儿讨好地说:‘范队长经得多,见得广,咱特、护两家今个一路儿行动,定音的当然还得是你。你说行,我就派人,你说不行,咱就脚后跟拴绳子——拉倒。’”
【脚面砌锅——踢倒就走】(歇)
比喻人没有烦事缠身或没有家庭、子女、财产等牵挂。陈登科《活人塘》一九:“周步权在旁边,急得脸红脖子粗,没等他说完,迎头插上句:‘……哪个不是脚面砌锅,踢倒就走,你还有大产大业吗?’”
〇也作〔脚面子上支的锅——踢倒了就走〕。卞祖芳《一个女工程师的档案内外》四:“事情闹到这个地步,离就离呗,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无牵无挂,脚面子上支的锅,踢倒了就走。”
【脚上的燎泡——自己走的】(歇)
指事情的不良后果,是自己造成的。柳溪《四姊妹》二六:“你自小跟你那个妈一样,就是任性,一条道走到底,一头撞南墙不带拐弯的,能不受罪吗?哼!脚上的燎泡——是自己走的!”
〇也作①〔脚上的泡——自己走出来的〕。张长弓《定情桃·阿萨的故事》:“霍布吉乎鄙夷地笑着:‘不通也得通,谁叫她当初闹腾来着!这就叫:脚上的泡——自己走出来的哟!’”②〔脚上的茧子——自个儿走的〕。朱春雨《山魂》四八章:“他先叹了一口气说:‘咳——树上的瘤子,自个儿长的;脚上的茧子,自个儿走的。老于,你咋下了这么一步棋……这才叫算计不到,该着倒灶!’”
【脚踏两只船】(惯)
①形容和两边都有联系,哪一方都不得罪。《歧路灯》四九回:“你的门第高,又年轻,难免别无说亲的,若再有人提媒,你休脚踏两只船,这可不是耍的事。”黎汝清《皖南事变》三五章一:“他面临着最后的抉择,脚踏两只船,不管在哪一头,都有好和坏两种可能。”②指同时做两种事情。老舍《鼓书艺人》一七章:“你晚上才唱书,白天反正没事干。上学去吧,这样你就可以脚踏两只船了。”
〇也作①〔脚踩两边船〕。周立波《暴风骤雨》二部二五:“萧队长寻思,这人原先胆子小,干啥也是脚踩两边船,斗争韩老六,畏首畏尾,不敢往前探。”②〔脚踩两只船〕。老舍《四世同堂》四八:“那合适吗?这年月似乎应当抱住一头儿,不便脚踩两只船吧?”
【脚踢油瓶不扶】(惯)见“推倒油瓶不扶”。
【脚下泥皮——满不要紧】(歇)
指事情无关紧要,不放在心上。《儿女英雄传》二一回:“在姑娘看着这班人如同脚下泥皮,满不要紧,就是他们也见惯了,只是老弟你虽说下了场,究竟是位官府。”
【脚丫子朝天】(惯)
形容事情很多,非常忙或非常累。也形容非常高兴。浩然《艳阳天》七一章:“他跟保管清理工具哪,都忙的脚丫子朝天,哪还有工夫到地里转游!”刘绍棠《京门脸子》二章三:“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又《地火》一二:“依我看,蒲葵压根儿就没到通州来,都是金桂题那个小子买空卖空,可累得我们脚丫子朝天。”
〇也作①〔脚步丫子朝天〕。刘绍棠《豆棚瓜架雨如丝》六章:“立夏之后要头顶烈日拔苗薅草,麦收和秋收更忙得蓬头垢面,脚步丫子朝天。”②〔脚后跟朝天〕。浩然《艳阳天》五四章:“马斋说:‘这几天,沟南边的大小孩子芽儿都美得脚后跟朝天了!’”
【搅成一锅粥】(惯)
①比喻把事情搞糟搞乱,闹得无法收拾。魏巍《东方》六部八章:“杨春心想:‘我先把你搅成一锅粥再说!’这么想着,他就掏出两颗手榴弹,冲前面扔了一个,又冲后面扔了一个。”刘绍棠《豆棚瓜架雨如丝》三三章:“根半腿下台是好事,可是叫老龙套子当农会主任,哑巴金不换当委员,也能把土改搅成一锅粥。”②指许多事情搅在一起,理不出头绪。刘绍棠《敬柳亭说书》五章一:“越着急越心慌意乱,人物、时间、地点便在头脑里搅成一锅粥,半个字也写不出了。
【搅浑水】(惯)
比喻故意把事情搞乱。浩然《艳阳天》一三五章:“你就是这个解决法呀?分明是搅浑水来了!”刘绍棠《十步香草》二六:“你不是已经搬走了吗?那就别在我这里搅浑水。滚!我今后不愿再看见你。”
〇也作①〔搅混水〕。黎汝清《皖南事变》三七章三:“法师用自信的目光注视着我,我觉得他把什么东西弄混了,弄乱了,在用诡辩的搅棒,搅混水。”②〔把水搅混〕。梁斌《翻身记事》三一:“再说,官渡口村这个土改村是个好点,提供的经验不少。要是放松了,让李蔚把这坑水搅混,把这个点扳倒,也是党的损失!”
【缴白卷】(惯)见“交白卷”。
【叫化子比神仙】(惯)
指二者相差太大。《狮子吼》三回:“讲到那村的布置,真是世外的桃园,文明的雏本,竟与祖国截然两个模样。把以前的中国和他比起来,真是俗话所谓‘叫化子比神仙’了。”
【叫化子唱戏——穷开心】(歇)
指人陷入穷困境地,却故作欢乐,自寻开心。常含讥讽意味,有时用作自嘲。徐星平《黄河魂》六章:“啊!这不是叫化子唱戏——穷开心吗?人穷得叮当响,还有心思学这玩艺儿?”
〇也作①〔叫花子唱戏——穷快活〕。映泉《人约黄昏后》四章三:“罗队长揶揄地问:‘黄文玉,你过得还自在吧?’‘我是叫花子唱戏穷快活。’”②〔叫化子唱山歌——穷开心〕。马国超等《马本斋》一九章:“正在大家乐得合不上嘴的时候……哈少甫吸着烟儿,说:‘唉,“大抬杆儿”的威力是不小,可就是有一样,咱们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火药来喂它吃呢?依我看,咱们这是叫化子唱山歌——穷开心!’”③〔叫花子跳舞——穷欢乐〕。张一明《发生在不老药铺里》二四:“他也明白潘大娘是在他跟前说盘龙的症候有希望。可他心里话,你们的新方案叫马大才捧到天上咧,结果差一点把盘龙攮死,还叫花子跳舞,穷欢乐呢。”
【叫化子吃螃蟹——只只好】(歇)见“瞎子吃蟹——只只好的”。
【叫化子吃新鲜饭——头一次】(歇)见“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叫化子打狗——边走边打】(歇)
本指边打边脱身,转指在走动或运动中打击敌人。罗旋《梅》二一:“这次去,应当打出游击战的水平。要神出鬼没,要有炒猪肚的功夫,快手快脚,打了就走,‘叫化子打狗,边走边打’,绝不能叫敌人粘住。”
【叫化子丢拐棍——受狗气】(歇)见“抄化子不见拐捧儿——受狗的气”。
【叫化子丢了猢狲了——没得弄的】(歇)见“花子死了蛇——没得弄了”。
【叫化子烤火——净往自己怀里扒】(歇)
比喻各人只为自己打算,不顾别人。郭明伦等《冀鲁春秋》一部四章三:“‘弟兄们自个心里有数,您又何必非插一手不可呢?郑县长这是叫化子烤火——净往自己怀里扒呀。’又是一个尖酸刻薄的嘲弄。”
〇也作①〔叫化子照火——只往自己怀里扒〕。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赶季节,抢火色,都是叫化子照火,只往自己怀里扒,哪一家都不肯放让。”②〔叫化子烤火——各扒各的堆堆〕。王英先《枫香树》八章:“我是一个直筒子,只知道当干部是为了大家翻身,而不是为了自己发家,不是叫化子烤火——各扒各的堆堆。”
【叫化子买米——只有这一升】(歇)
升:容量单位,1 0升等于1斗,谐“身”。指衣服只有一身。李劼人《大波》三部九章二:“(田街正)说道:‘把你这身过新年、吃喜酒的鬼皮,都披挂起来了!’傅隆盛也笑道:‘叫化子买米,只有这一升(身)嘛!’”
【叫化子卖米——没几升】(歇)升:谐“声”。指没说几句话。柳青《创业史》二部二四章:“白占魁……愤恨地臭骂:‘高增福是啥东西?凭啥当农业社的副主任?论讲话是叫化子卖米,没几声(升)就完了。论办事,他没能力!’”
【叫化子没蛇弄】(歇)见“花子死了蛇——没得弄了”。
【叫化子没有了猢狲了】(歇)见“花子死了蛇——没得弄了”。
【叫化子碰上要饭的——穷对穷】(歇)
指穷困的碰上穷困的。冯志《敌后武工队》六章四:“魏强一听,知道这是想敲他的竹杠,心里捉摸:‘这可是叫化子碰上要饭的,穷对穷啦。’”
【叫化子逃走了猢狲——没得弄的了】(歇)见“花子死了蛇——没得弄了”。
【叫化子要黄连——自讨苦吃】(歇)
黄连:一种味极苦的中药。指自己找罪受。常含讥讽意味。杨清江《老牛筋和山药蛋》:“可这老家伙是个煮不烂、啃不动的老牛筋啊,能说会道,笔杆子又来得快,一辈子教的学生中间,谁知道有多少大干部!弄不好打不住黄鼠狼反惹一身臊,那才是叫化子要黄连,自讨苦吃呢!”
〇也作①〔叫化子背荞粑——自讨苦吃〕。荞粑:用苦荞麦做的饼子,味苦。石太瑞《香嫂》:“高树德原打算与香嫂离婚后便与那女人成亲,谁知那女人中途变了卦,竟抛弃高树德与别个走了。高树德‘竹篮打水一场空’……寨子里人听说后,个个称快,骂他是‘叫化子背荞粑——自讨苦吃’。”②〔肉脑袋撞铁钟——自讨苦吃〕。李英儒《上一代人》一二:“他说铁冰这遭回来,是大伙使的劲儿,该老实巴交的在村里呆着,别太榆木疙瘩死心眼儿了,肉脑袋撞铁钟,自讨苦吃。”
【叫化子也有三个穷朋友】(谚)
指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些朋友。陈登科《赤龙与丹凤》一部九:“叫化子也有三个穷朋友。难道我……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吗?”
【叫花子拨算盘——穷有穷打算】(歇)
指经济困难的人有切合自己实际的安排、打算。李準《黄河东流去》七章二:“长松兴奋地抽了口烟说:‘婶子,这是我对你说的,我倾家荡产买这块地,是叫花子拨算盘——穷有穷打算,好地咱买不起,只能买下这种一葫芦打两瓢的砂礓坡。可咱有力气,不怕吃苦。’”
〇也作〔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李準《两匹瘦马》:“遂林笑着说:‘买下算了。这叫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他们买高头大马,咱就买这些老古董。十七还能常十七,十八也不会常十八。只要有这股干劲,将来咱也买好马。’”
【叫花子捡金条——净想好事】(歇)见“做梦娶媳妇儿——光想好事”。
【叫亲了的娘,住亲了的房】(谚)
亲娘越叫越亲近,房子越住越亲切。泛指人与人或人与物相伴时间长了,自然增长感情。李英儒《上一代人》三八:“‘叫亲了的娘,住亲了的房’。窄就窄点吧,不挪动了。”
【叫人不蚀本,舌上打个滚】(谚)
蚀本:赔本。称呼人是很容易的事,损失不了什么,只不过动动舌头就是了。指见面向人打招呼,既不受损失,又能有益于人际交往。《唐祝文周四杰传》一八回:“如遇到了一位樵柴的,你就该称他一声樵翁。俗话说的:‘叫人不蚀本,舌上打个滚。’”
〇也作〔喊人不费本,舌头打个滚〕。喊人:称呼人。江流《龙池·水纱》:“喊‘师母’呢?喊‘契妈’呢?恐怕喊‘契妈’更有利,反正喊人不费本,舌头打个滚。”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惯)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叫向东,不敢向西】(惯)
形容非常听话、顺从,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二章:“李昌也争了起来:‘拔尖要拔头尖!像李子俊这号子人,并非咱们是一个姓就来护住他,他有钱是有钱,可是在咱们手里他敢动一根毛,叫他向东他就不敢向西。’”
〇也作①〔叫朝东朝东,叫朝西朝西〕。孔厥等《新儿女英雄传》三六回:“照我们的老规矩,官长说句话,谁也得服从;叫你朝东你朝东,叫你朝西你朝西,谁也不能错一步。军令重如山啊!不听指挥,还能打仗?”②〔叫东,就不敢西〕。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三部二二:“现在那家伙可老实了,一切得听我们的。我们叫他东,他就不敢西。”③〔叫往东,不敢向西;叫打狗,不敢撵鸡〕。陈登科《风雷》一部四六章:“往常,妈妈说啥他听啥,叫他往东,他不敢向西;叫他打狗,他不敢撵鸡。”
【轿上来马上去】(惯)
形容讲究排场、阔气。赵树理《地板》:“老弟!在以前我也跟你想的一样,觉着我这轿上来马上去,遇事都要耍个排场,都是凭地板啦,现在才知道是凭人家老常老孙啦!”
〇也作〔轿车子来轿车子去〕。李準《黄河东流去》四四章一:“海骡子你也知道,过去是咱们这一片的首户,轿车子来轿车子去,戴着礼帽穿着一身软缎子,可是日本鬼子一到,他们先去当了汉奸,如今又变成土匪。”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谚)
教育媳妇,要在她刚过门的时候;教育孩子,要在他刚生下的时候。指施教贵在及早。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骄惯已习,方复制之,捶打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〇也作〔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明·陆采《明珠记》一九出:“古人道:‘教儿婴孩,教妇初来。’不乘此时压倒了他,日后反要做大。”
【教奢易,教俭难】(谚)
指教人奢侈浪费容易,教人俭朴节约却很难。清·俞樾《茶香室四钞》卷七:“何曾日食万钱,乃子何劭,便日食二万。谚云:‘教奢易,教俭难。’”
【教师爷不打把势——谁也摸不清谁的底】(歇)
教师爷:旧时称武术教官。打把势:练武术。指互不了解对方的底细。柯岗《金桥》一部五:“虽然彼此整天表白着:‘我可是啥都对你说了,你可不能对人乱讲啊!’其实天知道,教师爷不打把势,谁也摸不清谁的底。”
【教师爷不打把式——走着瞧】(歇)见“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接人要一世,怪人只一次】(谚)
接济别人要接济一辈子,得罪人让人见怪也就只是一次。旧指别人求助于自己时,宁可一口回绝,得罪于他,也不要答应接济,长久惹麻烦。《警世通言》卷二五:“‘接人要一世,怪人只一次。’揽了这野火上门,他吃了甜头,只管思想,惜草留根,到是个月月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