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现存唯一古代“学堂”——国子监的历史足迹

探寻中国现存唯一古代“学堂”——国子监的历史足迹"/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明、清两代均有扩建和修缮,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国子监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象征。它承担着培养官员、传播儒家文化、选拔人才等重要职能。在国子监,学子们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
国子监的建筑布局严谨,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前院有大门、钟鼓楼、碑林等;中院有太学门、讲堂、祭器库等;后院有文庙、孔庙等。其中,文庙是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的地方,孔庙则是供奉孔子像的地方。
国子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国家最高学府”、“天下第一学堂”。如今,国子监已成为一处集历史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相关内容:

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明、清时称成贤街)15号,与孔庙相邻,始建于1287年,见证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辟雍殿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下诏修建,乾隆五十年(1785年)辟雍及配套工程历时二年竣工建成,由当时的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刘墉主持修建,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是古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

国子监是中国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清代蒋衡游历长安,见“开成石经”众手杂书,紊乱不堪,深以为憾,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从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历时12年完成这部63万字经文手书。

科举制度,就是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立于隋唐,终结于清末,在历史长河中,实行了1300年之久。

科举制度造就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教的一体化。公开平等择优原则的推行,给国家政权和社会带来了活力。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材,自下而上地提高了整个社会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国子监有两个特点,其一,以师为官。从祭酒到一般教学、管理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由吏部任免。其二,采用分堂积分和拨历(指监生被派往政府各部门历事)的教学制度。

国子监和科举制度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种巨大的文化财富。

发布于 2025-07-20 10:12
收藏
1
上一篇:清朝国子监,揭秘其成为“十可笑”之一的传奇历程 下一篇:唐代长安,繁华帝都中的“大学”之光